• 45阅读
  • 0回复

走出“围城”——北京华表时装公司搞活企业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19
第2版(经济)
专栏:

  走出“围城”
——北京华表时装公司搞活企业纪实
新华社记者 张锦胜 科技日报记者 郭志铭
对于上千人的国营大型服装企业北京华表时装公司来说,近几年最难领悟的就是服装市场翻云覆雨般的变化:
国内众多服装“新秀”企业抛出的“绝活”;海外服装潮流跨越国界的奔涌;中国人对服装需求的观念迁移……这些都像潮汐涨落,无情地将“华表”这只“大船”推到了一个面临“死”与“活”抉择的境地。
不是吗?这个有近30年历史的老企业,当年曾以专门给外宾加工服装和做“出国服装”而令人推崇。可如今,那些耀眼的光环逐渐消失,面临的却是一层层严峻的挑战:
北京城涌现出“银梦”、“卡地亚”、“爱德康”、“顺美”等50多家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服装企业,这些企业以“小快灵”的经营战略在国内外服装市场各居一方;
京郊上千家服装乡镇企业凭借劳动力低廉和执行政策灵活的优势,使生产成本低于国营企业,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
国家放开服装销售价格,工农商学兵各界办的服装企业各显神通;四面八方的服装“倒爷”汇聚京城。“秀水东街”、“隆福寺街”、“三里屯”等服装自由市场令人眼花缭乱。
恰似身居“围城”之中。华表公司总经理李文周和副总经理张进辉明白:只有将自身全部解数使出来,“背水一战”,才能使“国营”这块牌子重现光彩。就拿“华表”来说,技术力量、干部管理、人的素质,都具有很强的优势,问题是如何让这些“潜能”活起来,释放出推动“大船”前进的强大动力。
“活”从何来?首要的是观念要“活”起来。去年在服装市场还未见回转的形势下,“华表”先独树一帜,在公司内办了一个“小特区”——新产品开发部。在这个“小特区”内,实行了几十年的科室—车间管理模式“乱了”,从几十名设计人员中抽调的4名设计员和从几十个班组里抽出的两班人马,开始在这块“小田地”上耕耘——一年推出300多个新的服装款式。这个部的负责人佟健,是一个30岁出头的毛头小伙。他利用公司直接下达资金和生产任务的“特殊通道”和集管理、设计、生产、供销“四位一体”的新的管理模式,指挥部属从选料到设计,从生产到销售,一杆子插到底。“短平快”的生产经营方式,在消费者的信息反馈和生产者的决策之间建立起一条灵敏的“热线”联系,很快便显现出了“市场热销”的效应:去年这个“小特区”推出的新产品占全公司开发新产品的50%,销售160多万元,盈利20多万元;今年3月份举行的“华表之春”订货会上,这个人数占全公司职工总数不到1%的开发部,成交160多个品种、500多万元。
“华表”人又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在强手如林的世界服装市场上也要占一席之地。他们对世界名牌服装进行解剖分析,推出新款式男西装、女时装、银枪呢女大衣、羊绒女大衣、开司米男大衣,去年出口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法国客商看了“华表”生产的男式双排扣西装后,当场拍板订货。
“围城”如“炼狱”,虽然使人痛苦,但也催促人去上下求索。“华表”人去年不仅在生产销售中取得了丰收,更重要的是在市场的磨练中进一步懂得和适应了这样一条哲理:竞争出活力,竞争出效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