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说“人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19
第5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说“人性”
章炳元
“人性”这个古老问题近10年来在我国又成了个热门话题,自80年代初有人认为“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到80年代末资产阶级自由化“精英”鼓吹“人性是自私的”、“私有制符合人的本性”,虽说两者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前者属于思想认识问题,后者属于政治立场问题,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人的本性究竟是“自私”的,还是“为公”的?或者用哲学史上的术语来说,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自古以来一直争论不休。孟子主张性善,他以水作比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荀子则主张性恶,他在《性恶篇》里论述了“今人之性,生而好利”后,结论说:“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其实我觉得,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论这两种相悖的观点都是不对的,因为他们都把“善”或“恶”这个由后天得来的道德、价值观念说成是人的先天的自然本性,把伦理、道德这种人的社会性归结为人的自然性。
在这方面,告子的观点倒很独特,他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他亦以水喻性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这里,实际上是把人性的“善”与“恶”看成是后天形成的。无独有偶,18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也持类似的观点,他形象地将人的心灵比作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心灵上的“观念”包括道德观念都“是从经验得来”的,是后天获得的。
我觉得,告子和洛克的观点颇有道理。显然,婴儿在摇篮里是谈不上有什么同情、怜悯、互助或悭吝、妒忌、野心之类的情感和意识的,也就是说是没有什么“公”、“私”、“善”、“恶”、“美”、“丑”等道德、价值观念的。至于荀子用以论证“性恶”的论据之一“饥而欲饱、寒而欲暖”,那是出于人的无意识本能,是人的生理需要,属于一切生物的自然属性,根本说不上是什么损人利己的“自私”观念和“恶”的本性。“公”、“私”、“善”、“恶”这类道德、价值观念,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社会存在、社会关系的反映,反映的是人的社会属性,因而它们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后天的社会实践、社会经验中得来的。
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看,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原始社会里,由于没有私有财产和剥削制度,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因而也不曾有过什么损人利己的“自私”观念和“为我”意识。只是在出现了私有制度和剥削阶级之后,才派生出了私有观念,产生了自私自利、唯我为我的思想。尤其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更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致使“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成了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哲学信条与行为准则。用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来说:“利己主义”成了“每一个人的行为的唯一动机”。但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最终将实现“两个彻底决裂”,即同私有制与私有观念彻底决裂。在当今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已经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确立了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体系。“为人民服务”已成为共产党人和国家干部的根本宗旨,关心、爱护集体已成为每个公民都应遵守的社会公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典型人物雷锋成了大家崇敬和学习的榜样,与“自私”、“唯我”相对立的“为公”、“利人”的思想、观念正在发展、增长。可以相信,在未来全世界进入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资料全民所有、人类觉悟空前提高的共产主义社会,意识领域的私有观念也将同经济领域的私有制度一样,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人的“自私”本性既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
马克思有句名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告诉我们,研究和考察人的本性,不能从先天的自然属性中去寻找,而应将其放到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去探寻,这就为科学揭示和认识人的本质指明了正确方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