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有眼力 出活力——马钢高速线材厂访思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20
第1版(要闻)
专栏:奋进中的国营大中型企业

  有眼力 出活力
——马钢高速线材厂访思录
本报记者 张振国
编者按:马钢高速线材厂投产三年多,就赚回了全部投资。效益之好,令人振奋。他们的一条重要经验是:有长远的眼光,前任为后任着想,局部为全局出力,今天为明天操心,把竞争的目光紧紧盯在世界的技术潮头上,把全部心思用在实现国家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上。我们办社会主义的企业,需要企业家具备这样的眼力,从长远着想,任何短期行为都是不足取的。
                   
马钢,安徽全省办得最有活力的一家企业。
马钢高速线材厂,是这个大企业30多家厂矿中最为活跃的一家,投产3年多来,已赚回全部投资。产值、利税、出口创汇,占马钢1/3上下。
记者就这个厂的活力从何而来,请教了很多马钢人。他们的看法几乎一致: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办法很多,报章上也披露不少,但有一点——企业家的眼力问题,似乎还很少涉及。对此,他们从这个厂的实际出发,讲了3个观点:
——前任为后任着想。他们说,革命是接力的,事业是继承的,活力是叠加的,前任为后任着想,是最可宝贵的。
10年前,马钢的决策者深感马钢设备老化、产品落后,不搞技术改造,不给企业留下一点后劲,是对不起后人的。于是,他们对马钢产品的现状,对国内外钢材的行情,作了反复调查,认为马钢在解决“恨铁不成钢,恨钢不成材”的矛盾之后,非得下狠心解决“恨材不优质”的大问题。
他们的眼光,正好同省市委、冶金部和国务院的有关决策者的眼光聚合在一起:引进新技术,改造老马钢。
原马钢党委书记王家齐,是冶金建设战线上的“老行家”。他根据当时国家每年要花大批外汇进口高速线材的情况,主张在马钢建设1座高速线材厂,以调整马钢的产品结构。
他的主张,万里同志非常支持,张劲夫同志还为其操心筹划,疏通渠道。
项目批准了,王家齐高兴极了。他不顾自己年高、老伴多病,日夜为这项技改操劳。他吸取别人一些盲目引进的教训,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采取唯新才引、唯我所用的“上菜拼盘”的办法,主机从德国西马克公司引进;部分机件从意大利、卢森堡和德国等更为合适的公司引进;还有一大部分装备,则是引进世界最新技术,由中外合制和国内配套生产。
结果,未花国家分文,只用1年半时间、2.45亿元自有资金,就把这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厂建成。
——局部为全局出力。他们说,这个厂是马钢的一个局部,应为马钢这个整体出力;马钢是国家经济的一个“小我”,“小我”应为国家这个“大我”出力。光顾自己活,不顾人家活,有损社会主义大企业形象。
1988年,正在生产蒸蒸日上之际,一个外国线材厂,看中了他们的操作能力,要求他们前去支援。冶金部一下就从他们厂抽出250多名生产骨干,由当时的厂长聂鹤鸣领队出国援外。厂党委书记闻龙面对人员少1/4,产量需增1/3的严峻情况,把党政两副重担一肩挑了起来,日夜坚守现场,连节假日也大都和工人们“捆”在一起过。当时有人埋怨,说这次援外劳务的收入,全归国家,本厂等于白干,何必逞这个能……
闻龙从大局出发,苦口婆心地告诉大家:我们厂是公司“挤”钱建的,我们的队伍,是公司“拔尖”组成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全局出力。再说这次出国,也是一个经风雨、见世面、学技术、助国威的好机会,这个能不但要逞,还一定要逞好。
国家观念强了,人的干劲就来了。援外的同志在国外受到高度赞扬。在厂的同志,经过艰苦努力,消化、创新了大批引进技术,使机械备件的自给率,由30%上升到80%以上。钢材品种,也由原先的10多个,增加到100多个,产量由年产20多万吨,上升到43万吨。
马钢人非常懂得“活己与活人”的关系。公司党委书记王树珊和经理王秀智都说,自己活是本分,带动大家活才是本事,大家有活力,必然会使自己的活力大增。目前,他们正主动与地方合作,组建高速线材深部加工集团,带动地方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今天为明天操心。他们说,今天的先进,往往是明天的后进;今天有活力,并不等于明天还有。
这个厂按照马钢公司的高标准、严要求,时时刻刻都在跟踪世界轧钢技术新潮流。全厂1000名职工中,具有大专、中专、高中文化水平的占80%以上。全厂干部70%以上都具有大专文化水平。但他们并不满足。3年多来,上至厂长,下至每个操作工人,都自带行李,住在厂里,听中外专家上专业技术课和英语、德语课。少则学8个月,多则学1—2年。
有追求,就有收获;他们生产的高速线材,9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标准。其中有5种不同规格的优质线材,有效地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