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对我国科技事业的一些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20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对我国科技事业的一些思考
钱学森
今天全国政协科技委员会开会,让我讲话。我想利用这个机会,汇报一下一年来对我国科技事业的一些思考,作为各位委员在讨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时的背景资料。
    一、再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去年3月17日,我在全国政协科技委员会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主要是谈这个问题,后来发表在《真理的追求》1990年第1期上。去年年底《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了我在去年8月14日的一个发言,实际上也是讲这个问题。这一年来,我总是在考虑这个问题。去年我讲这个问题,是从我们科技工作者在自己实际工作中的深刻体会,来说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性。
为什么这是一个真理呢?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还没有理解这一真理呢?马克思主义一般讲生产力有三要素:1、参加生产劳动的人;2、劳动工具、机器等;3、生产劳动的对象、材料、零件等。这里没有强调讲科学技术。当然,马克思也讲到科学技术是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又说它是一般的社会生产力,但是没有强调它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在一般的历史唯物主义书籍中,讲到生产力的构成因素时,也都只讲上面列举的三条。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理解。因为在马克思那个时代,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还没有今天这么重要。马克思是在一百多年前逝世的,当时他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受到时代的局限。马克思是人,不是神,他没有也不可能预见到今天科技成了这么重要的生产力构成因素。马克思讲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没有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实生产力三要素,无论是参加劳动的人、劳动工具,还是生产劳动对象,无一例外都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基础的。
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人类的远古时期,有没有生产劳动?当然有。有没有生产力?当然有。但是有没有科学技术?那就说不上了,大概只是生产劳动的经验而已。西方世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了科学。到18世纪后期,开始出现机器,大名鼎鼎的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但瓦特不是科学家,只是一位有经验而聪明的技师。那时虽有科学,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不那么密切。一直到上个世纪后半期才有新变化,技术与科学发生了较密切的关系。大概在一百年前,才有了培养高级的大学程度的工程师学校。从这一段历史可以看出,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可能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来考虑,这是很自然的。这一点要说清楚。在社会科学界,有人在这个问题上喜欢抠书本,我们应帮助他们加深认识。总之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问题上,是邓小平同志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当然,现在谁也不会说科学技术不重要,但真正做到重视起来,落到实处,下力气抓,增加投入,就不那么容易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问题,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高度上认识。我们认识了,还要做其他同志的工作,使他们的认识也有所提高。这也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讲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该说我们的生产力同世界先进水平
  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中国原来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41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对此各位委员都有亲身体会,而且是有巨大贡献的。但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12条主要原则中,第二、三条就是强调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对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其目的也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我们现在在走第二步,将来还要走第三步。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我们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那就是说,再过六七十年,我们也只是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要认识到:成绩很大,差距也不小。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科技工作者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掌握者和运用者,任务很重,也很光荣。
3月22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列表说明我国80年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就,讲到谷物、棉花、猪牛羊肉、煤等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我们是搞科学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第一位?一个很好的衡量标准是:看看我国这些产量在世界总产量中所占的百分比,再看看我们的人口是多少。我们人口占世界人口总量的22%。这么一看就清楚了。我查了查《1990年中国统计年鉴》,我们1988年的钢产量是世界第4位,但仅占世界钢总产量的8.68%;我们的原油产量可能是世界第6位,但仅占世界总产量的4.73%。我们居世界第一位的也有,1988年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有原煤,占世界总产量的27.64%,这里边可能不十分精确,我们统计的是原煤,人家统计的是洗过的煤。我们的水泥产量也是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总产量的19.64%。但即使居世界第一位的,按人均产量计,也不过是世界的平均水平,还不是世界的先进水平。至于说到发电量,同世界平均水平比,差距就大了,我们占世界22%的人口,才占有世界发电量的5.18%,食糖只占4.49%;猪、牛、羊肉产量占世界的20%左右,不算少。
在讲到我们成绩时,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要把世界的总产量讲清楚,把我们所占的百分比讲清楚。否则,讲我们一些产品的产量是世界第一位,好像到头了。所以要讲我们在世界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
    三、我们的措施和办法
第一,要提高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我们成绩很大,差距不小,怎么办?全国政协科技委员会应做点什么工作?我觉得,对于当前我国的科技、经济、政治、国防,要统一起来考虑,要有长远的、宏观的、战略的眼光。现在是一些长远的、宏观的、战略的看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年前,我在全国政协科技委员会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讲过,科技不单纯是一个科技问题,要成为第一生产力,还要依靠很多方面的协调,政治的、经济的、体制结构的,方方面面都要依靠到,协调好,科技才能发挥作用。这就必须有长远的、宏观的、战略的眼光。第一步是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就很重要。但我们有些科技工作者对此宣传不够。我们要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来武装人们的头脑,要改变人们陈旧的思想观念。在一些人思想上,科技不是第一生产力,贷款才是第一,卖不出去才是第一。他们想不到,抓科技才会解决他们的问题。我不怕人家说我们“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就是要“自卖自夸”,大力宣传我们的观点。
第二,要大力协同,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不这么做,我们就很难做好工作,很难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参考报》3月13日,刊登了一篇关于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建设考察散记。这篇报道中说,“长防林”的工作要整个社会来办,这是全社会都应来办的“社会工程”。记者将在各地听到的建议归纳为5条:一是国家可考虑吸收水利、农业、财政、商业、国土、环保、能源以及铁路、交通等中央有关部门参加,与林业部门共同组成类似“长防林”工程建设委员会的领导协调机构,以补林业部协调能力有限之不足;二是把“长防林”工程同水利、水保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以及国土整治、环境治理、扶贫结合起来,在某些具体项目上联合投资建设;三是公路、铁路、水利、电力、矿业等建设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或森林破坏,有关部门应予以补偿,或补植造林,或出资治理水土流失;四是通过社会集资和争取国际援助等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五是“长防林”工程获益最大的下游地区的省、市,也应为中上游治理作贡献,或投资,或承包工程项目,或组织物资支援。这5条,很有意思,就“长防林”工程建设一件事,看来是林业部的事,但实际上不只是林业部的事,涉及面很广很广。3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李铁映同志在全国人口普查总结表彰会上的讲话,我觉得有段话很重要:“这次普查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我们党和政府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可以实施强有力的领导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也证明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有极大的向心力,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只要党和政府发出号召,任何艰难困苦的工作都是可以胜利完成的。它再一次证明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只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广泛的社会动员,办任何事情都应该并且可以做到多快好省。同时,人口普查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科学,特别是软科学的巨大力量。人口普查是一项多工序、多环节的社会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现代化的科学工作方法和管理方法是不可能成功的。”从上述报道和讲话看,我们从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工作,千万不可仅仅看到自己的工作,要大力协同,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工作。最近报道我们国家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有27个了,这是好的,但是不能各搞各的,如果那样就坏了。还是要大力协同。
第三,建立科学技术业。最古老的产业是农业。后来又逐步有了商业、工业、交通业、金融业等等。既然现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什么不能有科学技术业?现在一说发展科学技术,就得依靠别人,人家不要你就毫无办法。我国的钨、稀土很丰富,世界第一。我们总是说,某某国家是石油王国,控制着世界石油市场。我国的钨、稀土的储量都居世界第一位,为什么不能影响世界的钨市场和稀土市场呢?总之,人类社会发展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科学技术为什么不能立“业”?陈旧思想要改变。有了这个新观念,对科技影响就很大。我们科学技术要“进攻”,要表明科学技术是极其重要的力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靠科学技术是不行的。
      (原载《真理的追求》杂志1991年第5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