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首都百余位知名文艺家聚会 纪念《讲话》发表四十九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21
第1版(要闻)
专栏:

  首都百余位知名文艺家聚会 纪念《讲话》发表四十九周年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 (记者曲志红)来自首都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美术等各艺术门类的100余位知名文艺家今天汇聚一堂,在此间举行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49周年座谈会上,抚今追昔,温故知新。大家一致认为,《讲话》不仅是我们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最有力的精神武器,而且也是文艺工作者不断提高思想素质的良师益友。
中国文联秘书长孟伟哉在发言中说,我们纪念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不是个形式问题,而是因为《讲话》所阐明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对我们有着深刻而持久的指导意义。他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无愧于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重托,拿出好作品来,别无选择地只能按照毛泽东同志所阐述的真理去做,那就是到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人民群众生活中去,并使自己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和人民群众完全一致起来。
当年曾亲身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并为与会代表们拍摄合影照片的摄影家吴印咸,在年逾九旬的今天回想当年,心情格外激动,他坦率地说,他初到延安时,对文艺究竟为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并不十分明确,正是通过学习《讲话》和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才使自己明确了方向。吴印咸不无自豪地告诉大家,自己在50多年的摄影生涯中,始终坚持《讲话》所指引的方向,力求忠实地一丝不苟地描绘历史车轮滚滚前进的轨迹,用自己的照像机为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和崭新风貌传神写照。
老一代艺术家谈起《讲话》倍觉亲切,青年文艺工作者对此也有自己的感受。作为风靡全国的电视连续剧《渴望》的导演鲁晓威,在发言中谈了自己的体会。他说,我们这些当电视剧导演的最头疼的事,就是怕自己拍的戏观众不爱看。我当时拍摄《渴望》,没敢有别的奢望,就是想让广大群众爱看,而又不降低作品自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人认为这太小气,太俗,而我认为这还是一个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鲁晓威深有感触地说,艺术家若是坐到人民群众中来,其作品自然会受到群众的欢迎。(⑴⑷)
坐着轮椅赶来参加座谈会的作家刘绍棠,用一句话说出了自己及许多文艺家的共同感触,“繁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不能没有《讲话》这个主心骨”。
中宣部副部长聂大江在讲话中对新形势下的文艺繁荣寄予厚望。他说,今天,在文艺领域贯彻中央“一手抓整顿,一手抓繁荣”方针的新形势下,我们纪念《讲话》,就是要把学习邓小平关于文艺的论著和江泽民同志3月1日在首都文艺界座谈会上的讲话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中宣部、文化部、广播影视部《关于当前繁荣文艺创作的意见》结合起来,并密切联系文艺战线的实际,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千方百计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他强调指出,在经历了多次反复和风风雨雨的磨砺之后,我们现在看得更加清楚,《讲话》所阐明的一系列艺术观点,愈来愈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对文艺实践的巨大指导意义。他希望,在当前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际,文艺界人士应该认识到自己肩上担负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大力繁荣文艺创作,用多姿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振奋精神、鼓舞人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他认为,如果大家能在这个问题上取得共识并付诸行动,就是对《讲话》最好的纪念。
在座谈会上发言的还有舒强、刘敏、叶毓中、刘文金、吴立红、邵宇、贾芝、敏泽、杜小鸥、陈志峰、李瑛。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及陈荒煤、张君秋、尹瘦石、李准、玛拉沁夫、吕骥、蔡若虹、吴晓邦、袁文殊、胡可、郭颂、张权、孙慎、王立平、管桦等出席了会议。
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梁光弟主持了今天的座谈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