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现代化:跨世纪的历史主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21
第5版(理论)
专栏:

  现代化:跨世纪的历史主题
高力克
现代化是当代世界最普遍的时代话题,它构成了一条使人类大多数民族投身其间的世界历史变革之链。
现代化肇源于西欧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以新兴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神奇地创造了现代工业文明,揭开了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一页。然而,资本主义像一把双刃剑,它既为人类的自由开拓了新的前景,又使人类陷入了新的困境。西方社会经济效率与社会平等的悖反,征服自然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功利化带来的道德精神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现代化并未能达到人类控制自然、社会和其自身而获得自由的目的。西方模式之陷入“残缺的现代化”的困境,有其久远而深刻的社会结构原因,即西方社会的私有制。关于西方文明的前景,现代西方思想家或对其悲观失望,如斯宾格勒、韦伯、汤因比;或力图修复拯救之,如贝尔和托夫勒等乐观派未来学家。然而,无论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还是托夫勒的“信息社会”,都没有也不可能提供根治西方文明痼疾的良方。西方社会靠技术革命不可能超越自身的困境。
马克思深刻地洞见了私有制是现代工业社会一切冲突的根源,并且根据生产力社会化的历史趋势预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所构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扬弃了私有制,人类将由此而真正成为控制自然、社会和其自身的“自由的人”。社会主义指明了人类走向未来自由王国之路。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历史选择。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是在应对西方文明的挑战中起步的。中西社会经济文化的差异,深刻地规定了中西社会发展的不同道路。同时,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屈辱地位,也阻塞了实现工业化的“西化”之路。正是这种社会、文化、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西化”运动彻底失败的历史命运。从洋务运动起,中国旷时半个多世纪效仿西方的现代化运动,始终难以走出“左右不逢源”的困局。与此相联系,中国现代化运动总是伴随着一股超越西方模式的趋势。从康有为、孙中山到五四知识分子,“大同”理想以其价值超越和文化认同的张力,制约着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走向,它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厚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的东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主义不仅在功能上为困境中的中国现代化运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文明范式,而且在价值上契合了中国人崇尚“大同”“正义”的文化理想。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现代化实践,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其东方道路的创造性探索,回应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新课题。中国在现代化中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将开辟一条走向未来的新的进化之路。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将是世界文明史上的新创造。世界的未来不在于西方的“后工业社会”,而在于东方“新工业社会”的创造。诚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造也具有特有的难度。中国发展的迟滞性既有其利,也有其不利: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西方发达世界的外部压力,这些都是中国现代化的负面因素。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创造,其实践将是一个艰苦卓绝的探索过程。对于中国的未来,悲观失望和盲目乐观都是不足取的。我们深信,中华民族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难创造中实现复兴。
(作者为浙江大学讲师,博士,38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