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榨“尽”每一根甘蔗——记福建漳州糖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17
第2版(经济)
专栏:奋进中的国营大中型企业

  榨“尽”每一根甘蔗
——记福建漳州糖厂
本报记者 江宝章
被称为甜蜜事业的榨糖业并非总是甜蜜的。对福建漳州糖厂来说,这几年感受更多的却是苦涩。
由于全国甘蔗种植面积一再“滑坡”,甘蔗产量逐年减少。1987年,漳州糖厂榨蔗51.8万吨,1988年猛降至28.8万吨,1989年再降到15.58万吨,这对于年榨糖能力为70万吨的大厂来说意味着什么?
“不在困境中崛起,就在困境中衰落!”漳糖人喊出悲壮的口号。奇迹出现了。1988年到1990年第一轮承包期间,漳州糖厂的榨蔗量仅76万吨,比承包前3年减少了近一半;然而,工厂3年产值增长了24.7%,利税增长了39.8%。去年,工厂产值达到1.2亿元,利税5015万元,八大经济技术指标全面达到和超过国家一级企业考核标准,成为福建省经济效益“十佳企业”之一。
漳州糖厂冲出困境,苦涩味逐渐变成了甜味。对此,厂长陈津深有体会地说:这几年我们厂有这样的发展,既有科技进步的因素,也有改革内部管理的成果,但更重要的是得益于正确的决策。从某种意义说,决策即效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当时国内蔗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到哪里去找米下锅呢?决策班子经过多次分析研究,决定以深加工原糖求生存、求效益。现在,漳州糖厂仅加工原糖一项,每年即可增加产值近5000万元,为国家创汇800万美元。
原糖加工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打破了漳州糖厂几十年来单纯以榨糖为主要生产内容的旧格局,增强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发展后劲。从炼糖的成功中,漳糖人又得到新的启发,当他们的目光重新掠过传统的生产工序时,那些蔗渣、废气、废水等等便都变成了“金矿石”。一个新的思路、决策迅速形成并明晰起来:走综合开发之路,化腐朽为神奇,让每一根甘蔗都发挥出最好的效益。
先是将甘蔗渣用于生产纸浆板,以后发现用蔗渣生产木糖(一种低碳糖)比生产纸浆板可获得更高的产值和利税,于是毅然停止纸浆板生产,增产木糖。1989年木糖产量达到1200吨,年增产值1300多万元,创汇350万美元。去年,再投资建设木糖精制车间,使每吨精制木糖价格比普通木糖高700美元,仅此一项,一年可增收350万元。
漳州糖厂综合利用的路子越走越宽。他们将生产木糖的废料——红渣经过脱水变成燃料,以蔗糠代煤,从糖蜜加工后的废水中回收醛酒,把糖蜜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回收压缩成液体供应饮料厂……现在,漳州糖厂的总产值中有60%左右来自原糖加工和综合利用。漳州糖厂终于摆脱了蔗源枯竭的困境,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决策无处不在。厂长陈津说,决策并不是直接的生产力,但正确的决策却可以产生效益。
1988年,正是蔗源严重紧缺之时,漳州糖厂经过分析认为,由于大厂工艺先进、产糖率和综合利用程度高,同样1万吨甘蔗,在大厂榨比在小厂榨可增收近40万元,于是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停小保大,集中供榨,利税返还”的建议,邻县每提供一万吨甘蔗,由工厂返还县财政利税50万元左右。在县、市政府1989年至1990年榨季,关停了附近5家小糖厂,向漳州糖厂增供10万多吨甘蔗。仅此一项,就累计增加社会效益600多万元。
漳糖人从决策中尝到了甜头,决策意识日渐深入,决策水平逐年提高。去年上半年,全国蔗糖积压,许多厂家纷纷压价抛售。漳州糖厂分析了市场信息后认为,滞销是暂时的,便作出缓售不降价的决策。9至10月间,市场果然重新启动,漳州糖厂一举获利400多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