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把减轻农民负担落到实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24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汇报

  把减轻农民负担落到实处
本报记者 郑德刚
“减轻农民负担”已喊了好多年了,各地采取了不少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从记者最近到辽宁省一些地方了解的情况看,减轻农民负担的问题还需引起高度重视。
在沈阳北市场,一位菜农对记者说:“说心里话,国家、集体要的明白钱,咱一个子也不会少;可眼下不明不白的钱没少要。”当记者问什么是“不明不白的钱”时,老汉眉头紧锁掰着手指头憋了半天愣是说不清。这也难怪老汉的记性不好,的确是收费的部门、单位以及收费的名堂太多。
发不完的牌照。据辽宁省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农民手里攥着的各种牌、照、证,能叫上名的就有数十种。一位村干部说:“不是说这些牌证都没有必要发,问题是有的部门借发牌、照、证大捞一把。”据营口市的一份调查,当地渔民申请办一个“渔业许可证”,正常手续费只需几元钱,私下办理则需要5000元到10000元。凤城满族自治县边门乡林业站发放“出售烧柴证”,每个证的成本不过几毛钱,却收5元,仅此一证,全乡6000多户就收了3万多元。这种牌照越发越多,收费越来越高的趋势令人忧虑。
散不了的宴席。农村大吃大喝问题,早已不是什么新闻。村里开会,上面来人,求人办事,逢年过节,不吃一顿事情恐怕就办不下去。辽宁锦县某乡8个村1989年的7个月里,就吃掉了12万元。一个县一年吃掉几百万已不算新鲜。
过不起的节日。“眼下隔三差五就一个节日,逢节咱就得拿钱。节毛了,拿钱也拿毛了。”大连市郊一位农民的话不算过分。据有关部门调查,庄河县石山乡磨石房村每年仅用于节日慰问的开支就有上千元。春节搞文娱演出还要摊派4000元,如自办就要10000元。接下来的这节那节,一年下来还得万八千的,一个县光过节就要300多万元。
填不满的“窟窿”。近些年,上上下下向农民伸手的部门和单位越来越多,收费的名目更是五花八门。据庄河县统计,该县53个局、委、办中,有31个向农民收费,各种收费有100余种。据沈阳市有关部门调查,一些部门向农村乡镇企业收费的名目竟有230多项。有的地方连看电影、订阅报刊同样也实行摊派,按人头下任务。有的村子一年竟被上级硬性安排放映电影,收取放映费上万元。有的地方连目不识丁的人也要订阅报刊;有的农民为了完成任务,一家人不得不同时订阅几份同一种报纸。
供不起的“香火”。由于农村干部队伍膨胀而转嫁给农民的负担,近些年也明显加重。据了解,灯塔县张台子镇除有行政、事业编制30多人外,还有“民办”编制20多人,增加这些“民办”人员,一年就需经费4万多元。这笔钱大部分由农民出。法库县某村的村干部有24人之多,每年仅工资就要2万元。农民不仅要负担这些人的吃喝、差旅、办公等费用,连每年接连不断的评比活动,也大都是上面戴帽子,领导定奖励,干部自己奖自己,最后由农民掏腰包。农民的孩子上学,学杂费多得让人害怕,有的学校放两天“勤工俭学”假,就规定学生每人要交25公斤地瓜;落榜生要念高中,少的要交500元,多的上千元,有的学校一年就要收几十万“复读费”。
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平心而论,上述这些摊在农民头上的开支,有的固然属于“不明不白”,有的却不乏合理的成份,不少收费项目甚至还有各级的“红头文件”作依据。但由于很多应该收的却被一些部门乃至个人层层加码,不该收的却又以冠冕堂皇的面目出现,最后一股脑扣在农民头上,明明是明白钱,也难免有不明不白之嫌;明明是不明不白,却也抗拒不得。
对此不仅农民有意见,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也越来越关注。但是,尽管社会舆论年年呼吁要减轻农民负担,有的地方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不少地区的农民负担仍居高不下,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辽宁省人大农村经济工作委员会在一份调查报告中作了回答:
其一、一些干部对农业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对农民的富裕程度估计过高,对农民的投入能力估计过大。
其二、一些部门和单位急功近利,有的甚至盲目大干,超越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
其三、有些部门和单位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淡薄,有的还打着“改革”的旗号强行摊派,高标准收费。
其四、有些领导对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管部门又难负其责,结果政出多门,各种名目的摊派不断出台。
其五、由于物价上涨,造成农村的各种补贴标准也水涨船高。
省人大农经委副主任滕文春告诉记者,辽宁省有关部门曾向一些单位了解过这方面的问题。据称,这些部门都认为目前农民的负担较重,同时也都认为自家的收费项目是合理的。
既然是“合理”的,当然就减不得了。于是,“合理”的收费越来越多,农民的负担就越来越重。
看来,为减轻农民负担,得切实加强领导,采取切实措施,做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