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治穷致富之路——南充地区农业综合开发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26
第2版(经济)
专栏:

  治穷致富之路
——南充地区农业综合开发见闻
本报记者 赖仁琼
片片油绿,片片金黄,四川南充地区的田野上,好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然而,谁能想到,这些千亩连片、能排能灌、平展展的土地,竟是形状各异的“月亮田”、“尖角田”、“烂泥田”改造而成的呢?
    (一)
同全国多数地区一样,南充继1984年农业大丰收之后,粮食产量一直徘徊不前。人多地少矛盾突出,自然灾害频繁。据地委书记康成熙介绍,全地区耕地760多万亩,中低产田土占75%以上,每年流失土壤8200万吨。地越种越瘦,河床越抬越高。
1989年,南充地区经济发展出现新的契机,有10个县被国家列为农业综合开发区。各项开发示范工程全面铺开。
变化首先在最困难的地方出现!南部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县,10年前该县境内修建水库,库区人均仅有3分多薄地。有20万农户生活十分困难。1989年,这个县被列为“川中丘陵中低产田土改造开发重点”。县委、县政府在咬紧牙关拿出配套资金的同时,动员农民有粮出粮,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施工高峰期,全县出动劳力达20余万人,男女老少还打着灯笼火把夜战,众志成城,热火朝天,场面动人。前不久,副县长陈道远介绍说,如今千亩连片的土地,有的是由2000多块高低不平的水田和坡地改造而成的。再加上对中低产田土改造实现良田、良壤、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当年改造,当年见效。全县示范片仅小春一季就增产粮食398万多公斤,增产油菜238万多公斤。经国家验收,全县农民于1989年底脱贫。去年,全县人均增收60元,成为全地区增收最多的县!
    (二)
“山上种到山尖尖,山下种到水边边。”过度开垦,使南充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64%以上。
1989年,南充地区有6县1市被列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地区选定以“坡改梯”、“旱改水”为突破口,各县还因地制宜营造水土保持林、修建蓄水池、挖沉沙池、开沿山沟和排洪沟。广安县浓洄镇城北村,在短短4个多月里,就成功地改造了濛溪河流域的陡梯子一面坡。登上坡顶,但见石坎梯地排列有序,沟、凼、坑、池串珠布局。原来的“三跑地”变成了“三保地”,群众无不交口称赞。
广安县协兴乡佛手山原是乱石坡,当地农民在治理中修建石坎梯地370多亩,栽种水蜜桃、杏、雪梨等果树3万余株,成为该县最大的落叶果树基地。佛手山下有个已连续治理3年的小山村。在施工现场,只见条石垒成的田埂上,白灰刷写的“欲见河山千里绿,先保大地一寸土”,标语分外醒目。半山坡上,叮当之声清脆悦耳。远远望去,数十位农民正手执钢钎、挥舞铁锤开山凿石。年过半百的农民熊文常告诉我,70年代也改土,但有不少做“假活路”。洪水一来,地里连棵玉米都保不住。这几年搞“三大工程”,一是政策配套,措施落实,二是谁改造谁受益,农民的积极性从来没有现在这么高!村支书熊运元手指坡上的广柑树和新栽的枇杷、桑树欣喜地说,你看我们果山村,如今山变绿了,地变肥了,人变富了。农民编了首歌谣:“山中缠腰带,水池两边排。广柑盖满山,蚕桑大发展。山坡披绿装,水土听安排……”去年,这个小山村人均收入1200元。
    (三)
与其他县相比,岳池县的情况稍有不同。副县长杨毓培告诉我们,这个县曾是全国水利先进县。但近10多年来,水利工程老化,全县20多座水库有的滑坡,有的渗漏。还有2500多处塘堰渗漏淤积、蓄水量减少。为此,全县在抓紧改造中低产田土的同时,还重点抓了改善灌溉条件等水利建设。
两年多来,该县各类水利工程动工达5000多处。水库保险加固、修复水毁渠道、整治山平塘、新建电灌站、新开人畜饮水井等总投工2500多万个。乡、村和群众集资1700多万元。
目前,除中央投入少量资金外,全地区两年共投入资金1.23亿元,劳动工日1.7亿个,改造中低产田土87万多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0多万亩,营造长江防护林40多万亩。去年,全区粮食、棉花、油料分别比前年增长7.8%、15.2%和94%。连续3年的农业综合开发,使南充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造区内,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桥涵闸配套齐全。
更引人注目的是,一些尚未列入改造区的农民竞相要求立项改造。有的农民甚至“威胁”村、乡干部说:“争不来计划,明年选举我们不投你的票!”
南充行署副专员敬中春十分感慨地说:“从不愿干到争着干,这个变化给我们许多启示;而农民那种从来没有过的热情和干劲,更使全区干部深受鼓舞和教育。”
现在,许多干部都表示,要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契机,任职一届,造福一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