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像雷锋那样做人 像焦裕禄那样做“官”——记沈阳军区某炮兵团参谋长苏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6-01
第1版(要闻)
专栏:

  像雷锋那样做人 像焦裕禄那样做“官”
——记沈阳军区某炮兵团参谋长苏宁
武培真 毕国昌 王和平
编者按: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推荐这篇报道。沈阳军区某部炮兵团参谋长苏宁,在一次军事训练中,为了抢救战友倒在血泊中。他的亲人,他的同事,他的上级首长,凡是受过苏宁精神感召的人,都在悲泣,痛惜失去了一位人民的英雄。苏宁的事迹,惊动了东北大地,惊动了我军最高的指挥机关。苏宁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指挥员,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短促的人生旅途中,他像雷锋,艰苦淡泊,忠于革命忠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像焦裕禄,关心群众疾苦,与战士情同手足;他紧跟时代的步伐,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钻研科学技术知识,为攀登现代化建设高峰奋斗不已。苏宁的出现,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光荣,是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苏宁的事迹,无疑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4月下旬以来,一个响亮的名字震撼着关东大地。苏宁,沈阳军区某炮兵团参谋长,他舍己救人的壮举和攀登现代化建设高峰的事迹令人感奋不已。士兵们称他是“绝对可以信赖的好领导、老大哥”,将军们说他是“让人放心的最有希望的接班人”。大学生们纷纷议论:“我们找到了好榜样。”一些个体户自动捐款,要为他立碑塑像。总参谋部炮兵部痛惜失去了一个难得的人才,赞扬他“高尚的品质值得全军炮兵指战员学习”……
一位年仅37岁的军人,一个基层干部,为什么能拨动千百万人的心弦,为什么获得这样高的评价?
一、“难得的人才”
海湾战争打响了。
这场战争震撼了世界,也震动着苏宁的心。他怀着危机感、紧迫感,紧盯着电视屏幕,盯着现代和未来的作战方式……钢铁与钢铁撞击,高技术与高技术对抗,大纵深、立体化、全方位的较量。海湾在为全世界的军人上课。他深深懂得,双方装备出现的强烈反差,新的作战方式的出现,如果不透彻地研究,在未来的战场上那将意味着什么?
晚上,他常常彻夜难眠,苦苦思索。
祖国把剑与盾交给苏宁这一代军人,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始终萦绕在他们的脑际:如何打赢未来的战争?作为军人,随时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苏宁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他入伍后经历了两次紧急战备行动。当时,他告慰自己的父母:“请放心,祖国一旦有战事,儿子绝不给你们丢脸!”他深知,牺牲精神很重要,但如果没有科学的头脑和现代技术的武装,在未来的战场上照样难打胜仗。
他激动不已,思维的灵光上下奔突;他焦虑万分,九平方米寝室,难容他胸中的全球战场!面对未来战争的需要,他反馈出一系列研究和训练课题——他提出要大力加强部队的心理训练,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导弹射手进行战场音响模拟训练;
他和团长商量,决定从减少指挥程序、实现指挥自动化方面考虑,改革有关设备,并且已经着手试制;
他看到海湾战场陆军主要是装甲兵对抗,于是他提出加强对打坦克的研究,写出了《反坦克导弹山地高差耗线现象的研究报告》。这一研究得到军首长的称赞。
其实,苏宁对现代战争的研究和思考早在10年前就开始了。1981年他就大胆提出把计算机引入决策系统。他只有初中文化,却要攀登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高峰,难如登天!可他着了魔、入了迷,用蚂蚁啃骨头的拚劲去攻克难关。他的兜里总是揣满了小纸片,有了新的灵感就及时捕捉住;他寝室的床上、桌子上常常摊满各种书籍,来了客人找个座位都困难;他跑大学,去研究所,和专家广泛联系,学习计算机语言,就连妻子书信的背面也布满了演算公式。经过近两年的顽强拚搏,终于完成了包括几千个数据、上万个计算公式、共2万余字的《摩步师攻防作战计算机决策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这一研究成果立即引起总参谋部和军事科研单位的极大关注。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军队指挥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立即组织人员对此方案进行全面论证以至最终完成,并在全军推广。现代化的微机和电脑可以演示出复杂的未来战场,却难以计算出苏宁对祖国的一腔热血和忠诚!
海湾战争促使他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过去所进行的军事理论研究。他明白,“战争不仅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是军事理论的较量,没有高超的谋略,就要在未来的战场上被动挨打。”他这个军事运筹学会、军事统筹学会、经济数学研究会和总参炮兵射击学会的会员,撰写和发表了60多篇论文,共50余万字。其中《对现代作战中“非物质战斗力损耗理论”的探讨》一文,在全国军事运筹学会和军事系统工程学会年会上发表,立即引起强烈震动。全军军事运筹学会秘书长陈庆华教授认为,这个理论填补了军事运筹学研究的空白,为动态地研究军队作战能力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总参炮兵部的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并建议他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验。一个基层指挥员在理论研究上达到这个高度,可以称得上是辉煌的一页。可是面对未来的战场,他却感到许许多多新的不满。海湾战争刚刚结束的一个月之内,苏宁便撰写和修改了3篇论文,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
战友们认为,“苏宁那颗心都钻到军队这一行里啦!”三年炮兵学院的深造使苏宁开阔了眼界,可也错过了提升的机会。回到原部队,他当连长时手下的排长已经成了副团长,他依然是一个副营职的股长,直到去年12月才正式下达参谋长的任命。当时这位入伍22年的老兵,还是个少校军衔,职务大大落在同年兵的后面。
深冬的一天,转业到地方的一个战友到国外留学,苏宁去送行。他十分同情地劝苏宁:“这年头都去挣大钱啦,别鼓捣你那些玩艺了,在部队没啥发展,靠你老父亲的关系赶快转业吧,凭你的那个聪明和拚劲,到地方肯定能混出个样儿来!”
回家路上,他和妻子武庆华默默无语。妻子悄声道:“你也不能在部队呆一辈子,趁年轻到地方找一个好位置,也好管管这个家!”苏宁抬起头,握住妻子的手,缓缓说道:“个人生活安逸,那是一个小家庭的事,可我所从事的职业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一个人有生之年不为国家、军队做点事,那还有什么意思!360行,唯有军人是用鲜血和生命为祖国服务的,我喜欢这一行!”
正是靠的这种对祖国和人民的拳拳之心,才能使苏宁在军营默默耕耘了22年。他在基层指挥员的岗位上研究的是最高统帅部关心的大课题。他这个普通党员把党和人民的利益融汇于胸中,以他的忠诚、才华和智慧为祖国服务。
二、优秀的共产党员
北国冬夜,风雪肆虐,寒冷刺骨,部队正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执行煤气工程管线的挖掘任务。
刚刚夜战归来的苏宁,披着满身冰霜,拖着疲惫的双腿,推门走进屋来。王有田副处长急忙迎过去说道:“参谋长,今天你一定要睡那个热炕头,你裤子和鞋都湿透了,要生病啊!”苏宁笑着摆摆手:“别争了,都一样。”说完,脱掉湿漉漉的衣服,钻进了炕梢的被窝。
寒夜难挨,王有田睡在炕头还觉冷,可心中却热浪翻滚,思绪万千。参谋长啊!你是全工地最高的首长,可你跳进没膝深的冰水里和战士们一样挥锹抡镐。棉鞋底蹬折了,你换双单鞋继续干;你顶着寒风,坐着锹把,啃硬馒头,喝带冰茬的菜汤;你湿透的衣裤被寒风冻成了梆梆硬的“铁皮”,那腿受得了吗?你腰疼、腿疼,又在拉肚子,多需要一个热炕头啊!我们中间夹着5个战士,可你硬是不让任何人换一换!你心里总是想着别人,可恰恰忘了自己!
清晨,只睡了四五个小时的苏宁爬起来就要赶往工地,团后勤处王副处长一把拽住他说:“今天你休息,多睡一会儿,我替你去干!”苏宁感激战友的关怀,动情地说:“老王啊!你的好意我领了。施工到了关键时刻,战士们很苦哇!我们当干部的,让别人干的事,自己首先要去干。战士们都在睁着眼睛看我们呢!”说完推门奔向工地。
王有田理解自己的首长。苏宁平时常讲: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1000多名战士,就像一批批种子,要流向全国各地,我们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都会给他们留下很深的烙印。我们担负着继往开来的重任,有责任把战士们培养成开拓的一代、艰苦奋斗的一代、一心为公的一代;必须时时处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风范给群众树立真正共产党人的形象!
这种为党、为祖国增光添彩的强烈责任感,使苏宁在衣食住行诸项生活小事上也处处严于自律。
走进营房中苏宁那间9平方米的背阴寝室,人们发现,这里俭朴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硬板床、油漆剥落的两屉桌,竹壳暖瓶、辣椒酱、方便面、挖野菜的小刀……
再看床上,单薄的黄军被、白床单,还有那当战士时用的包着衣服的白包袱。当兵的都明白,这便是军人的枕头。当年与他一道工作的指导员、教导员、公务员、医生都证明,苏宁军旅生涯22年,就枕在小包袱上安眠。在这间小屋,作训股长李建村抚摸着苏宁那沾满鲜血的棉线黄绒衣、绒裤、蓝色的腈纶衫,不禁热泪涌出:“参谋长啊,这都是10多年的老玩艺啦,战士都不愿穿了,可你还穿……”
改革开放十几年了,当吃住更好、穿得更舒适成为许多人的追求的时候,苏宁这种生活水准使人们难以理解。
妻子为他买来西服、皮鞋,可他不愿穿,还语重心长地告诫自己的弟弟、妹妹和妻子:“咱们干部子弟,应该保持爸爸在延安时期那种俭朴的作风,自古以来,各朝各代,像八旗子弟的演变那样,青年人的腐化堕落,往往先从生活的奢侈开始。我们不是享受的一代,而是奋斗的一代。这样才能当好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延河水的滋养,五六十年代学英模的热潮,部队大熔炉的锤炼,形成了苏宁强烈的接班人意识,使他有信心把老一辈举起的红旗接过来,传下去。透过这间小屋,我们可以发现他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这里的生活用品难以找到一件很时髦的东西,可他的书籍,如《中国军事地理》、《陆军合同战术学》、《BASIC入门》(计算机语言自学读物),却紧贴着时代的潮流。他没有一部蕴含思想闪光的日记供我们查考,可他却留下了50多万字的论文,那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军队、对祖国的无比忠诚;他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却写出了诸如《2000年炮兵发展趋势》这样一批展望未来,引起轰动的大文章。他在物质上显得很清贫,可在精神上却是富翁!
苏宁精神上的充实,源于他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修养。
1989年秋,国际上一连串的事变在苏宁的心中引起震动,一连串的问号使他焦虑不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什么出现波折?社会主义道路还能不能走下去?帝国主义者预言的和平演变真要在我们这一代出现吗?
为寻求答案,他重新温习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述;每逢政治教育、党课,他总是搬个小凳子去听,凝神思索,认真记录;为了弄清一个问题,他和高等院校的从事马列教学的老师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投书请教。
他怀着一种喜悦和兴奋,迫不及待地将自己思索的成果告诉身边的战友。训练间隙的炮场、共建文明的校园,甚至团里通勤的班车都成了他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课堂。战士们说:“听苏参谋长讲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不是千篇一律干巴巴的几条筋,而是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分析和见解,感到新鲜、让人信服。”
战友曾继龙的父亲曾杰是哈尔滨科技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他和苏宁一起探讨过一些马列理论课题。他对苏宁的评价是:“你的那个参谋长是个既懂军事又懂马列的人才,他想得很远,很有些理论修养!”
三、他,为救战友倒在了血泊中
1991年4月21日,高天蔚蓝,江水潺潺,朝霞像往常一样,抚醒了哈尔滨城下的军营。绿茵茵的草毯,伴随着随风荡漾的杨柳,装点着营地上那连绵整齐的炮群……这一切,显得那么清新、祥和而生机勃勃。
这天上午,按预定计划,炮兵团要进行轻武器实弹射击和手榴弹实弹投掷作业,苏宁抢着去组织危险性较大的投弹训练。作为部队首长,他完全可以吩咐作训股长组织实施;也可以在下达命令后,自己退入安全地带进行监督。可是,他深知炮兵这方面训练少,坚持进入投掷点监护,先是强调了注意事项,然后做了示范。
十三连投完了,该十二连了。突然,意外情况发生了:修柏岩由于挥臂过猛,弹体碰撞在堑壕的后沿,手榴弹滚落在不到一米外的监护人李印权的脚下。
已经拉掉保险的手榴弹,将在3.5秒内爆炸。情况万分危急。“快卧倒!”苏宁一个箭步扑去,奋力将紧靠手榴弹的两位战友推拉开去。接着,拨开李印权那条腿,双手急速捧起手榴弹……可是弹体尚未出手,突然一声巨响,手榴弹爆炸了。两名战友得救了,苏宁却倒在血泊里……
苏宁平静地躺在手术台上,军衣和台布被染得殷红殷红……
整个炮团处在难以抑制的震惊和悲痛之中,战士们呼喊着如同兄长般的参谋长,发疯似地朝师医院奔去,他们彻夜等候在医院门口,要求献血。他们用自己的津贴买来各种食品,坚持送给参谋长。一位战士死死缠住医生:“求求你,救活参谋长吧,只要救活他,要我的什么器官都行。”此时此刻,参谋长与大家朝夕相处、情同手足、为人师表的数不清的场面,一幕幕浮现在战士们的脑海:逢年过节,战友们回家团聚,参谋长替人值班;小战士病了,半夜三更,参谋长端来热面汤,却不唤醒炊事员;他管汽车,回家从不坐小车,总是坐班车或挤公共汽车……此时此刻,保卫股长吴树森呆滞地站在参谋长身边,泪流满面,哽咽不止,心里说:“老连长啊,哪儿危险,你总是抢着上哪儿。”苏宁一生中5次抢险救战友,光是当连长期间,吴树森就碰上两次。
营区附近的群众得知苏宁负伤的消息,纷纷朝医院跑来。人们无比挂牵这位助人为乐的军人,谁家农忙缺少劳力,苏宁准派人去帮忙;哪位乡亲要是病情严重,苏宁准出现在眼前,还想着法子帮助联系住院。哈尔滨第七职业中学的教导主任带领学生和老师赶往医院。孩子们爱戴“军民共建”中的这位校外辅导员。他们没有忘记,在少先队日,在夏令营,在课堂,苏宁一丝不苟地帮他们操练、讲解如何“防化学武器”、打坦克,介绍雷锋、保尔、卓娅与舒拉、刘文学等英雄故事。
听说苏宁负伤,交通民警来了,几位汽车售票员来了,他们感激苏宁,更惦念苏宁。苏宁平时上街,遇上交通堵塞,又无警察,便站到马路中央疏通车辆。每次乘坐公共汽车,他总给群众让座。当他发现抱小孩的妇女没座,就说:“哪位同志让个座?”没人让座,他就主动过去,替人家抱孩子。
医院外热血沸腾,医院内万分紧张。211医院,黑龙江省医科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派出自己的专家和权威。全市的医疗部门准备了一切抢救药物和器械。军区首长派来著名的脑外科专家王翚,专家一下飞机,便驱车直奔手术室,制定新的抢救方案。这位著名战地脑外科专家,为苏宁的事迹激动不已,为现代医学不能有效地抢救这位英雄而感到难过。他把直升机留在机场,说:“一旦出现转机,我就带苏宁回沈阳治疗。”
时间过得好慢啊!1天、2天、3天……苏宁的伤势急剧恶化,可心脏还在跳动。这颗充满无限爱心,曾经支配他为数不清的人排忧解难的善良之心,仍然是这样铿锵有力,像是要顽强地启动他的大脑和身躯,仿佛他还懂得总参炮兵部的同志正急切地期待着他从海湾战争受到的启发中,写出更多的有关学术研究的著作。他仿佛还知道部队首长正殷切期望着他能把有关炮兵装备和野战训练方面的改进方案尽快拿出来。他仿佛感应到炮兵团的战友们正在等待他下达新的训练指令。他仿佛已经感觉到两鬓斑白的双亲正在期待着他早日康复;仿佛听到了爱妻还是执拗地坚持明年一定要阖家团聚,过个团圆年的央求;仿佛看到了娇子任韧正瞪着那双充满稚气的大眼,任性地坚持爸爸给辅导功课……
4天过去了,英雄的心脏还在跳动。也许因为苏宁事业上的抱负和追求太多,生活上对妻子和孩子的许诺和欠帐太多。不错,这个世界需要苏宁去做的事情相当广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给了我们的英雄苏宁以极深的厚爱和极大的厚望。如果说,以往事业和生活给予和要求苏宁的东西,曾经驱动这颗心脏超常地跳动,那么今天这颗心脏就该以它惊人的力量战胜这次创伤!围拢在手术室内外坚决不肯离去的炮兵团战友们,丝毫也不怀疑这一点。
妻子武庆华赶来了,她不顾一切地扑向自己的丈夫。她无法相信头部被纱布紧裹着的这张面容就是自己亲爱的宁宁。作为军医,对这一切既清楚又束手无策。她只能颤栗着去抚摸宁宁的手,那只是一双洇透着鲜血的圆纱布团。她绝望地呼喊着:“宁宁,你的手呢?手呢?!——”
苏宁的哥哥苏峰从北京赶到医院时,一遍一遍地请求医生再想想办法,哪怕跟宁宁说上一句话。他一会儿轻轻地将自己的耳朵贴在弟弟的胸部,静静地听那颗心脏顽强的跳动,一会儿去抚摸弟弟的脸和手。他泣不成声地说:“宁宁的心脏还跳,体温还有,就该活呀!他前几天还写信给我谈他对海湾战争的看法嘛。”苏峰就是这样每天每夜厮守在弟弟的身边,俯在苏宁的耳边讲海湾战争、讲孩提时一起学雷锋做好事和挖野菜的往事,讲爸爸妈妈从小寄予他们兄妹4人的厚望,他整整讲了8天8夜,仿佛要紧紧地抓住弟弟,不让弟弟离去。在场的医护人员跟着难过,跟着流泪,他们看到面前这位只有心跳没有思维的伤员,竟是那样高大。苏宁的脑死亡已经进入第8天,可他那颗滚烫的心仍在跳动,牵动着许许多多关心他了解他和热爱他的人们!
四、“这么好的人怎么会走呢?”
武庆华的泪水簌簌落下,她捧起宁宁的头颅,深深吻了他的嘴唇。她无法相信这就是诀别,是和恩爱丈夫十年生活的最后告别。这是1991年4月29日18时8分,距苏宁出事已经9天,离苏宁和她最后一次见面不到10天。
苏宁的父亲苏醒和岳父武守端这两位横刀立马大半辈子的老八路,默默地伫立在苏宁的遗体前。老人家为儿子自豪,苏宁的表现,无愧于他们的教导。几十年来,为了苏宁的成长,他们不知费了多少心思!教他热爱劳动,勤俭朴素,教他英勇无畏,舍己为人,身先士卒,教他热爱祖国,继承传统,攀登现代化高峰……他们又十分悲痛,苏宁那顽强的毅力,出色的才华,博大的胸怀,令人敬佩的品格,使他们生发出这样一种希望:苏宁有可能成为对祖国贡献更大的后代。然而万万没有想到,半个世纪以前,血与火的战争洗礼,又叠现在面前,使他们无法接受的是,儿子竟会牺牲在他们的前头。武守端扼腕痛惜:十几天前和自己心爱的女婿构思的关于海湾战争的论文《谈高技术对未来战争的影响》,才刚刚写出题目,你就……
集团军和师里的将军、首长们向苏宁鞠躬敬礼,他们痛惜我们的人民军队失去了一位忠诚战士,一位人才尖子。师首长说:“他的能力,超过许多比他级别高的人。”
团政委王焕来轻轻地走到苏宁的身边,把自己身上的钢笔摘下,插在苏宁的胸前。作为老战友,这是他送给苏宁的最后礼物。
战友们小心翼翼地把一副中校军衔给苏宁戴上,泪水打湿了这金光闪烁的肩章。战友们心里念叨着:参谋长!你的中校军衔刚刚接到两天,怎么连这中校军装还没来得及穿上,就这样匆匆走了呢?
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拥抱着她忠诚的儿子。苏宁静卧在鲜花翠柏之中。……你能否听到战友们为你送行奏起的乐曲?你能否听到团长带领全团官兵在你面前的宣誓?你能否听到师长泣不成声的悼文?你听到了,你能够听到。因为你还活在他们的心里!你看,每当晨曦照耀在炮团营地的时候,你的战士都不约而同地学着你的样子,扎上腰带,蹬上胶鞋,按照你平日的要求严格操练。每当夜晚,战士们一改往日休息和娱乐的习惯,开始像参谋长那样捧起书本研究军事,探讨一个个新课题。你看,就在你牺牲的第9天,炮兵团的阅兵和比武如期举行。大雨倾盆,苍天哭泣;步伐雄伟,英姿勃勃,战士们那冷峻的面容似乎在诉说:这是你制定的4月份训练计划,原定你就是总指挥……
当中央电视台破例在新闻联播节目里连续两次播发有关苏宁的报道时,苏宁的老母亲冯静轩才得知,儿子宁宁就是枕着那个小包袱过了22年,懊悔不迭,失声痛哭:“宁宁,妈妈怎样做,才能弥补这遗憾?”
曾经被苏宁长期接济过的那对修鞋母子,闻讯赶了几十里路找到部队,诉说着苏宁在5年间接济送给他们的豆油、大米、白面、衣服和钱款……这对浙江母子像痛惜自己的亲人那样悲哀,一遍又一遍地问:“这么好的人怎么会走呢?”
从4月21日苏宁舍身救战友的当天,到苏宁的平凡而伟大的事迹通过新闻媒介在神州大地传开,一切有着善良心愿和正义感的人们,都在激动和痛惜中反思——这个年仅37岁的高干子弟、一个团职军官,他一生从不打着老子的招牌,不去摆当官做老爷的架子,而是像雷锋那样做人、像焦裕禄那样做“官”、像陈景润那样去攀登军事现代化的高峰!
苏宁给我们留下一笔无比珍贵的财富。
黑河市建设银行一位年轻干部为苏宁写来一首长诗,最后是这样结尾的:
“……
安息吧,苏宁!
正直的人会永远记下你的英俊风采。
安息吧,苏宁!
我们永远记住你伟大的英名,
走你未走完的路程!”(附图片)
苏宁(右二)和战士们在雪地练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