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搏击市场风浪——第一拖拉机厂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6-02
第1版(要闻)
专栏:

  搏击市场风浪
——第一拖拉机厂纪事
本报记者 徐平
编者按:企业离不开市场,企业只有过好市场这个关,面前才能有坦途。第一拖拉机厂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析自己,也研究别人,不断推出有魅力的产品,从而牢牢把握了主动权,摆脱了企业产值利润下滑的困境。他们的成功说明,市场是公平的,在激烈的竞争中,谁能占领市场,谁就取得了搞活企业的资本。在这点上,一拖的探索是可贵的。          
第一拖拉机厂,是我国最大的拖拉机专业制造厂家,也是农机行业唯一的特大型企业。当改革开放大潮滚滚涌来之际,它同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然而,当国内一些大中型企业至今依然在困境中搏斗时,这家特大型企业,却正在逐步活起来:今年第一季度的产值已突破3亿元。
初尝甜头
一个企业经营的好坏,归根到底决定于产品有无魅力,能否占领市场。一拖人是在搏击风浪中呛了水之后才弄明白这个道理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普遍展开之后,许多地方的农机服务体系显得不适应了,农机产品受到冷落。一时间,拖拉机的退货单不断飞到一拖,企业的产值利润急剧滑坡,生产难以正常进行。
“一拖向何处去?”改革开放后的农村还要不要拖拉机?
一拖打开封闭的大门,厂长带队赴农村开展市场调查。
在南阳地区农村,一位老农和调研人员的一席对话启发了全厂职工。“你们厂很大吗?”“是的,好几万人呢!”“怪不得造的拖拉机那么大,不能造小点?”“要多小呢?”“让我们买得起。”“还有啥要求?”“不能只犁地,忙一季闲多半年。”
这就是市场需求。一拖人意识到,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后,拖拉机一时少人问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生产厂家拿不出适合用户的产品。
一拖产品几十年一贯制的状况被打破了,一种适合农村生产新形式的“轻骑”——东方红150型小四轮拖拉机出现了。它不但能犁、耙、播、收,还能磨面打麦跑运输。在它问世之初,几个闻讯赶到一拖的偃师农民掏出钞票,爬到一辆小四轮拖拉机上不肯下来,硬要将它开走。
尽管从1989年起全国小四轮拖拉机已出现供大于求的趋势,可是一拖的这项产品却以马力大、价格廉和一机多用等特点牢固地占领了市场,畅销不衰。
科学预测
“小四轮”一炮打响之后,一拖厂长的心情不是变轻松而是更加沉重了,因为一家产品的畅销必然引出多家生产,从而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所以企业不仅不能躺在“小四轮”上,而是必须掌握市场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另辟蹊径。
一拖的调研人员在对“三北”地区一些农村进行测试后发现,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用大拖拉机深翻25—30厘米,不仅能使板结的农田松软,还能使化肥、农药等充分发挥效用,使小麦增产15%,玉米增产25%。要解决好11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必须着眼在人均0.06公顷多的耕地上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而这离不开大拖拉机。
在我国农村,1975年—1980年间增添的40万台大中型拖拉机,在90年代进入报废高峰期,相当大数量“超期服役”的大中型拖拉机正在召唤新伙伴的到来。
需求与现实的距离使一拖的决策者深信,国内不久将会出现一个大拖拉机的销售高潮。他们充满信心地为履带拖拉机的换型改造拚将起来。
1989年,全新型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源源不断地奔向农村市场,立即成为抢手货。去年,在全国农机行业几乎全部亏损的情况下,一拖换型的大拖拉机一直供不应求。
拓宽视野
打了两个胜仗,不等于企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一拖是建于50年代的老企业,工厂设备老化已十分严重,更新改造任务相当艰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行技术改造需要钱,可钱从哪儿来呢?一句话,求生存之后如何求发展,这个难题始终困扰着一拖的领导人。
他们分析自己,国内农机行业的“老大”,单是工程技术和专业管理人员就有7400多人,潜力极大;他们研究别人,发现一些企业生产的工程机械产品销路很广,一拖完全能够生产。国外也有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一拖为什么不能生产工程机械呢?
他们把目光再次投向市场,发现开发工程机械产品,不仅改造企业的资金可望缓解,而且市场会进一步拓宽,企业也就更活了。
看准了就干。经过几年努力,一拖在生产拖拉机的同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工程机械产品:全液压振动压路机系列产品、推土机,叉车、载重越野卡车等都已形成相当的生产能力。此外,液压挖掘机的开发也已提上了议事日程。与英国里卡多公司联合开发的100系列柴油机达到了80年代的国际水平,从意大利菲亚特公司引进的轮式拖拉机系列产品已经完成了试生产阶段。一个以一拖为主体厂家的大型企业集团——中国第一拖拉机工程机械联营公司,已经出现在东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