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党组织带领群众奋斗7年 庆阳老区面貌发生巨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6-03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党组织带领群众奋斗7年
 庆阳老区面貌发生巨变
新华社兰州6月3日电 (记者陈惠明)革命老区甘肃省庆阳地区经过近7年的开发建设,面貌已发生巨变,200万人民跨过温饱线,开始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庆阳地区是当年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由于交通不便等条件制约,这里的经济发展缓慢,到80年代初,全区8个县市的180多万农村人口中,有1/3以上是“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的贫困户。
1983年底,甘肃省委、省政府在庆阳地区召开了第一次老区建设工作会议,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庆阳老区的开发建设,尽快改变群众贫困状况。
从1984年到1990年7年间,甘肃省利用多种渠道向庆阳投入2.8亿元资金,并在建设立项、高等院校定向招生、乡镇企业减免税收、贫困山区农民减免公购粮等方面,实施了30多项优惠政策,为庆阳农民休养生息、振兴经济创造宏观条件。
庆阳的干部群众,按照“抓粮油生产,解粮油紧缺之难;抓草畜,兴养羊牛业致富;抓工业,促经济全面发展”的思路,以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精神,在农村建立起了粮油、草畜、林果和乡镇企业四大支柱产业,在城市兴办烟草、石化、毛纺和食品的系列开发。
经过7年努力,这一地区的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2.4亿元,比1983年增长1.2倍;1986年至1990年粮食生产连续5年丰收,每年增产5000万公斤以上,去年总产达8.51亿公斤;新建地方工业企业500多个,地方工业产值达3.2亿元,比1983年增长2.2倍;去年全地区财政收入1.23亿元,比1983年增长3.3倍。到去年,全区人均年占有粮食已达400公斤,人均年纯收入从1983年的200元左右,上升到398元,全区贫困人口已降至6.5%。
基础条件的改善,为庆阳人民稳定地解决温饱问题进而走上脱贫致富路奠定了基础。7年来全区新建水利工程30项,建成引水、改水工程132处,解决了32万人的饮水困难;全区新建职业中学、中等技术学校18所,省属各高等院校通过定向招工的办法,为老区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000多人;建起72座电视转播台、差转台和45座地面卫星接收站,电视覆盖率达59%;新建、扩建县乡卫生院79所,实现了乡乡有卫生院;建立乡镇文化中心、文化站142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