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他们这样培养孩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6-03
第7版(国际)
专栏:海外来鸿征文

  他们这样培养孩子
马秀瑛冬儿:
在国外,最让妈妈动心的是这里的孩子。当然,这里面含有妈妈思念儿子的成分。这些孩子从小生长的环境和他们那勇敢自强的性格,常常给我启迪。
有一次我乘火车,落座不久,上来一个带孩子的男人,他把孩子放到我旁边的座位上就离开了。车开动了,却没见他回来。看看那孩子,不声不响坐在那里,很坦然的样子。40分钟后,列车员来查票,孩子才开口说:“先生,要查我的票吗?”列车员摸了摸他的头,和蔼地说:“查过了。”列车员走后,孩子大概觉得无聊,便玩起了衣服上的纽扣,边玩边哼儿歌。两个小时过去了,那男人还没露面。我忍不住和孩子搭讪起来:“你叫什么名字?”“符拉迪”。“几岁了?”“三岁半”。“你怎么一个人坐火车呀?”“我和爸爸在一起。”他用手指了指过道。我这才注意到,那个男人站在那里和人聊天。“爸爸为什么不来坐?”“我坐的是爸爸的位子”。其实,他才占多大一点地方,何至于影响他爸来坐呢?要在中国,家长早把孩子抱在怀里了。这里的孩子会走路后,家长就很少再抱了,摔倒了也不拉,不哄,让他自己爬起来。即使有的孩子摔疼了哭两声,看看没人理会也就拉倒了。整整四个小时,符拉迪静静地坐着,没去厕所,没吃东西,快到目的地时,他爸爸回来了,符拉迪一下变得活跃起来。看着他,我想起了你上小学四年级时,咱们坐火车去石家庄的情景。同样是四个小时的路程,我们却带了那么多吃的、喝的、玩的东西。一路上,你倒是没有受屈。可后果呢?你都上高中了,出远门还怵头。我敢断定,符拉迪像你这么大时,可以周游世界了。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溺爱虽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孩子遭到毁灭。”
保加利亚大多数家庭也只有一个孩子。母亲把孩子带到两岁就去上班,孩子送幼儿园或交给爷爷、奶奶。我的邻居艾米利亚的孙女咔咪就是这样。前几天,咔咪过三岁生日,我应邀前往。咔咪像只快活的小鸟飞到我的身边。“秀姨,你快来看我的生日礼物:这是妈妈为我买的《看图识字》,这是爸爸给我买的旱冰板,这是叔叔送我的自行车,这个东西你知道叫什么吗?雪橇。”咔咪高兴地告诉我,“这是爷爷给我的,等下了雪,我就跟爸爸上山滑雪去!”“滑雪很危险,你这么小,妈妈不会同意的。”“会的!爷爷说,爸爸两岁就开始滑雪了,我还要滑旱冰呢!”“旱冰更危险,弄不好会摔得头破血流。”“我不让它摔,就是摔了也不怕!”看她那倔强的样子,再看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那赞许的目光,我知道,她不是在说大话。小咔咪确实什么也不怕,因为,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她的长辈们就没教过她“害怕”。这一年多,我看到孩子们无所顾忌地登梯上高,爬树翻墙,很少见到摔断胳膊摔坏腿的。我以为,这是因为他们头脑中没负担,精神上很放松的缘故。
每天傍晚,孩子们一帮一伙来到楼区绿地、街心公园。小孩子们荡秋千、打滑梯、爬攀登架;大孩子们踢球、骑自行车、滑旱冰。旱冰有两种,一种穿旱冰鞋滑,一种踏旱冰板。这是一块船形木板下装四个小轱辘,人站在上面很难平衡,稍有不慎,就摔个四仰八叉。大多数滑得很熟练,但也有的摔下去半天爬不起来的。每当遇到这种场面,我都想跑过去对他说:“别滑了!摔坏了怎么办?”可眼见他重新站起来,揉揉胳膊和腿,踏上船板又滑了起来。他们的家长远远地坐在长椅上也全然不予理会。这在我们中国人简直不可理解。记得你初中二年级时,班里组织去野三坡春游,我担心你磕着碰着、饿着冻着,硬是没让你去。现在想起来,我希望我的儿子坚强、果敢,能吃苦、不怕难,遇事能拿得起、放得下,但实际做起来,却总是不敢放手。你胆子较小,干事常缺乏自信,这与妈妈平时对你管束太严、太细有很大关系。
在国外生活一段时期的中国人都有体会,中国孩子受的限制太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他们的手脚,影响了他们才能的正常发挥。不过,我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变化,父辈们的失误会在后辈的健康成长中得以弥补和纠正。
                     妈妈 于索非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