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社会主义建设在杨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6-06
第5版(理论)
专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笔谈

  社会主义建设在杨舍
中共张家港市委副书记、杨舍镇委书记 秦振华
解放前,杨舍镇是一个破旧的农村集镇。解放后,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使这个8.5万人口、35平方公里的城镇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苏南各地掀起了创办乡镇企业的热潮。可杨舍镇处境困难,举步维艰,镇办企业寥寥无几,全年工业产值不足500万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镇党委认定,要改变落后的面貌,就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千方百计发展集体经济,走农、副、工三业并举的道路。在镇党委的积极努力下,借来30万元资金,在一块荒草丛生的坟地上盖起了2000平方米的简易厂房,办起了第一家镇办骨干企业——腈纺厂。此后,又陆续创办和扩建了染整设备厂、卫生设备厂、橡胶厂、丝绒厂。1985年,借贷1000万元资金,创办了全镇最大的企业——涤纶长丝厂,杨舍镇的经济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目前,杨舍镇镇村企业已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形成以纺织、轻工、机械、冶金为主的115个工业企业,上千个产品,固定资产1.6亿元,消化吸收农村劳动力1.3万人,并涌现了一批生产上规模、管理上水平的重点骨干企业和质量好、档次高的拳头产品。1990年工业产值达76730万元,平均年递增25%,税利4845万元,平均年递增23%,国民生产总值26490万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7358元。杨舍镇地处沿海对外开放港口的前沿,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我们不断强化开放意识,狠抓出口创汇,外向型经济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如今,杨舍镇已办成三资企业13家,出口产品发展到27种,外贸生产厂家也由原来的6家发展到了21家,外贸收购额从1987年的138万元提高到1990年的12132万元,增长近90倍。
镇村工业的发展,回过头来反哺了农业。镇党委紧紧围绕“无农不稳”这个战略思想,利用工业企业提供的资金增加农业投入,依靠科学对全镇近万亩中低产田进行了全面改造。1990年,改造后的低产田,稻麦两熟亩产量达1050公斤,增产1/4。三年来,全镇累计上交国家粮食540.5万公斤,超过合同定额任务65.83万公斤。在副业方面,杨舍镇遵循“致富农民、服务城镇”的方针,每年用于蔬菜基地生产和菜农补贴资金近百万元,菜农每年向市场提供蔬菜600万公斤,生猪1万多头,鲜鱼60万公斤,活禽近60万只。
我们在抓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镇党委从改善社会风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出发,对群众进行了理想、道德、艰苦奋斗、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开展了争创“文明单位”、“五好家庭”、“文明职工”、“文明师生”等活动,激发了群众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文明镇的自觉性。同时,积极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素质。1987年以来,全镇每年投资200多万元用于改造校舍,增添教学设备,提高教师待遇;师生素质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达到了国家标准。1990年,成立了成人教育中心校,对全镇企业的干部职工进行培训,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我们坚持走农、副、工三业并举的经济发展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效。1990年,全镇农、副、工三业产值达8.1亿元,荣获“中国乡镇之星”称号。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人民群众的生产水平逐年提高,人均分配由十年前的150元上升到1990年的1450元。集体经济的发展为各项社会福利事业提供了保证,农民的吃、穿、住、行得到了迅速改善。全镇近70%的农民住进了新楼房,人均居住面积达45平方米,收录机、电视机等高档消费品已基本普及。为建设高标准的社会主义文明镇,近三年来,投入上千万元资金,用于铺设水泥路、柏油路、人行道。合作医疗得到了巩固,全镇18个村级卫生院个个达标。
杨舍镇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获得迅速发展,是由于镇党委一班人带领全镇广大群众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全镇党员干部有为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的坚定信念;有坚持改革开放、一心一意把经济搞上去的坚强意志;有实事求是,顾全大局,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住了苦与乐、得与失、奉献与索取的考验。“八五”期间,杨舍镇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描绘出一幅更新更美的蓝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