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张必友互助组为什么算不清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12-05
第2版()
专栏:

张必友互助组为什么算不清账
李振波 烽火
去年十二月底,湖北省浠水县召开全县劳动模范大会,把纱帽乡徐定学互助组评为全县一等模范组。徐定学回到乡里,在这个乡工作的工作组领导之下,乡农会召开了全乡扩大干部会议,请徐定学介绍他组织互助组的经过和组里的各种制度。全乡干部听了徐定学的报告,一下“轰”起了七十二个互助组,占全乡雇农、贫农、中农总户数的百分之八十四。其中有五十多个组仿效徐定学互助组的经验,组成了“常年定型的互助组”,并有四个组看见徐定学互助组转为农业生产合作社了,也跟着组成农业生产合作社。张必友互助组就是其中的一个。
张必友互助组共有十一户(其中八户贫农,一户中农,两户小土地出租者),刚刚成立了互助组,就把土地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经营,又把全组所有大小农具作价归公,并规定全组的农业和副业生产收入全部按田亩分配。经过半年多的生产互助,不但没有把生产搞好,而且账目都没有算清,互助组处于瓦解状态。
为什么张必友互助组的账目会算不清呢?经我们检查,发现张必友互助组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第一,过早地实行土地集中经营,但是没有评定土地的等级和产量,还错误地规定了所有农副业收入都按田亩分配的错误制度。结果,田地少劳力多的户吃了大亏。该组春季挑灯草,赚了一百二十七万五千元,按田亩分配,平均每石谷田可得五千五百元。张必富(中农)只有一个劳动力,却有三十四石谷田,他仅这一项就分得十八万七千元。徐定春也是一个劳动力,但只有四石多谷田,因此只分得两万五千元。显然,田地多的占了便宜,田地少的吃了大亏。
第二,过早地把农具集中作价归公,组里又没有钱,结果把农具的价钱作得很低,引起组员的不满。
第三,在记工方面,不分忙闲,一律是每十分工(一个工)为七升谷。但是这个村在农忙时的社会工资是一个工一斗谷(还管饭)。男女同工不同酬。今年夏天车水,妇女和男人以同样的劳动力,各车一部水车,车同样多的水量,但男劳动力每人记十分,妇女每人只记五分。因此妇女都不愿再下田做活。
这个互助组存在着这些严重的问题,本来是要垮台的了。暂时所以还没有完全垮台,主要是因为组内一笔糊涂账还未算清,组员们害怕现在提出退组,会分不到粮食和副业款。
张必友互助组长期存在这些问题,而没有及时解决的原因是什么呢?经我们检查结果,主要是在这个乡工作的工作组不懂得在新区组织互助组的规律,工作组在号召群众组织互助组之前,只让徐定学作了一次报告,完全没有领导大家讨论这个报告,就号召大家组织互助组。许多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盲目仿照徐定学互助组的各种制度和办法,追求高级互助形式。今年二月初旬,县领导机关召开了首届互助组长代表会,曾经对纱帽乡这种作法提出批评。但是工作组的干部并没有认真纠正这个错误。他们只看到少数“积极分子”的劲头,误认为“耕牛、农具作价归公”是群众的要求,“田地评出等级、劳力打拢做活、按田亩等级负担工分”的办法好,就让群众自愿地去组织。他们认为临时性和季节性的变工换工组都不叫互助组,只有常年定型的互助组才叫互助组。他们不了解互助组发展的规律是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如果群众对互助合作政策认识不清,又缺乏组织起来的经验和领导骨干,即使组织起常年定型互助组或农业生产合作社也是要垮台的。张必友互助组就是在这种错误思想指导下盲目发展起来的。目前要整顿改造这个组,必须首先结清账目,根据组员的意见,对某些因分配制度不合理而吃亏的组员进行适当的补偿,然后通过互助组的总结,找出成绩,指出缺点,根据自愿互利原则实行改组,加强对全组的政治思想教育,坚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方针,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个组重新整顿改造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