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邓诗杰互助组终于巩固起来了 中共安徽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互助合作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12-05
第2版()
专栏:

邓诗杰互助组终于巩固起来了
中共安徽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互助合作科
安徽省涡阳县邓楼乡常李村邓诗杰互助组,是全县的一个比较出色的互助组。这个互助组是在一九五○年三月生产度荒时组织起来的,曾经三次散伙,最后是巩固起来,并且发展了。现在全组有十二户,包括贫农十户、中农二户。全体组员经过三年的互助生产,生活改善了,爱国热情提高了。全组除了耕种自有的土地外,还租入公地十二亩,以公地收获的粮食,作为公积金。
组长邓诗杰是个三十七岁的朴实农民,贫农成分,解放前帮人拉过车,逃过荒,要过饭,受了不少苦;解放后,工作积极,曾被选为村长,现在担任乡公安员。前年、去年和今年,他三次当选为区的和县的一等劳动模范和丰产模范。远近农民都很仰慕他和他所领导的互助组,常常三三五五,从三五十里地以外赶来,向他们学习。
一、三次失败
邓诗杰互助组的发展过程是很曲折的。一九五○年三月间,乡长韩洪彦下了通知,要在三天内使全村都组成互助组。农会主任刘正鼎和财粮员刘正邦拿着户口册子,把全村一百零六户编成了十一个组。邓诗杰被编在邓诗彬组里。当时人们你望我,我望你,都不知道组织互助组是怎么一回事。干活时,七八个人一齐下地,一齐休息,干部来了,大家合伙干,干部走了,就各管各的。这样伙了三个月,误了不少工。邓诗林怕吃亏,不声不响地把牲口卖掉了。麦收后,互助组就垮了台。
过了两个月,高粱发红,转眼就可以砍了,人民政府号召恢复旧互助组,组织新互助组,迎接秋收。大家觉得前次强迫组织失败了,这次要自找“对象”。开了两个晚上的会,有的说“打生不如烫熟”,还是老一伙在一块吧!大家同意之后,原班人马重新组成了一个互助组。秋收期间,全组大小六条牲口忙不过来,有牛户优先用牛,无牛户打不了场。李庆才比人家迟五天才打完场,小麦又没有种上。八月里一个月不见雨,九月初又下了十九天雨,误了下种。天一转晴,大家争着犁田。邓诗彬、李广才硬拉着中农邓诗魁的牛犁田,邓诗魁气得到处讲:“互助组敲人。”几家有牛户都顾虑再“互助”下去会拖死牛。牛工问题得不到解决,互助组又散伙了。
一九五一年三月,治淮工程开始,村里动员了大批人去上堤。大家都担心因治淮耽误生产。当时邓诗杰是乡农会副主任,他抓紧这个时机,又说服原来的组员恢复了互助组。大家选举邓诗杰担任组长,李庆才担任副组长,并且实行记工算账。大家规定:每个整劳动力和每条牲口劳动一天记十分工,半劳动力记六分工。开始,他们每天带着账簿、笔墨下地记账,大家干活也很有劲。到了麦收时候,大家白天忙着割麦,晚上堆麦、磨刀,没工夫结账。牲口、人工账越积越多,越多越乱,算不出来了。邓诗成多出了五天工,没有着落,满肚子牢骚。邓诗彬也说:“我还不如拾麦哩!”有的说养牲口吃亏,有的说有劳动力吃亏。麦收以后,互助组又在争吵中垮了台。
从三次组织和三次失败中,邓诗杰找到了互助组组织不好的根本原因:第一,强迫编组,没有自愿结合;第二,工账糊涂,没有实行等价交换;第三,大家不能正确提意见,没有实行民主管理。
二、学习先进经验
邓诗杰想:我是乡农会副主任,连一个互助组都办不好,怎样对得起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呢?一九五
一年十月的一个晚上,他和副组长李庆才、青年团员李培林、邓富广等七人商量。他说:“俺组两年垮了三回,怎办?”他们听说纪伦寨乡纪保国互助组的记工办法好,邓诗杰自告奋勇,跑了八十里路,赶到纪伦寨乡去学样子。他白天和纪保国互助组的组员一起下地干活,晚上参加他们的会议。第一晚看他们评工记分,大家拿出工票,少的出分,多的进分。他想:工票比记账强得多。第二晚,他参加了他们的检讨会,会上大家都提出今天谁的活好,谁的活坏,相互展开批评。邓诗杰想:好倒是好,就是有些难为情,担心自己回去搞不起来。又想:人家能检讨,俺组怎不能呢?他下定决心,回去一定照办。第三晚,看他们“找分”结账,既简便又清楚。
三天的实地学习,邓诗杰的脑筋亮了。他在归途中,满怀信心地盘算回去怎么做。未进门先撞上了李庆才,他就叫道:“俺组有办法啦!”晚上,他召集原来互助组的全体组员开会。他首先检讨了过去领导的缺点,又生动地讲了他在纪保国互助组看到的新办法,鼓舞大家的情绪,号召重新组织互助组。
今年正月,组里有七个人上淮堤,邓诗杰领导大家开了八个晚上的会,讨论治淮和生产结合和重新组织互助组的办法。互助组终于又组织起来了,原九户退出一户,新进来四户,共十二户。邓诗杰互助组实行新的记工和民主管理的办法以后,又碰到两个问题:一、过去互助组里是白用牛,或是一个人工顶一个牛工,现在牛工要比人工多记工,大家觉得不习惯。贫农邓诗成、邓诗彬不肯付牛工,说新办法“杀穷汉”。李庆泰给大家算细账,说明牛的开销比人要大,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二、为了“讲民主”,组里开会太多。一开会就从每天的工作计划谈起,连鸡毛蒜皮的事,也都搬到会上来谈。这样,一开就是半夜,大家累得第二天干活都没劲了。后来大家听说开会就装病。经过检讨,大家重新规定:三天检查一次工作,七天开一次讨论会,十天布置一次工作,每一季活干完总结账,平时琐碎事情利用晚饭时间,大家边吃边谈来解决问题。
这个互助组贯彻了“自愿结合、等价交换、民主管理”的三大原则,实行了合理的“标准工分”,结合了副业生产,于是它就逐渐巩固起来并发展了。
三、邓诗杰互助组的“标准
工分”
邓诗杰互助组得以巩固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实行了“标准工分”制度。“标准工分”是把轻活、重活、笨活、巧活、农业活、副业活相互比较,经过民主讨论后制订出来的。它的主要内容是:按地出工,按活计分,按劳得资,男女老少同工同酬。它的计算方法是:三评三合、三定、工资三涨、干部误工三算等等。
三评三合。一、评人。按劳动强弱,评定分数。整劳动力每天十分,半劳动力每天六分。二、评牲口。大牛二十分,小牛十五分,大驴十八分,小驴十五分。三、评地,以离庄一里以内为近地,二里为中地,三里为远地,并分出改良地和普通地。再以一定土地,一定农活,需要多少牛工、人工,订出标准分。作活的人工、牛工得分,有地户出分。
三定。这是一种检查制度。一、定时。定出每个阶段农活完成时间,如收麦定时四天,砍秫秫定时十天,必须完成。二、定质。如:(1)犁地七寸宽,六寸深,犁头匀,翻土齐,不冒生地;(2)耙地,不留地角地边,不留“馒头疙瘩”,等等。三、定工。以做活好坏,做活多少,酌情加减。多作多算,少作少算。
工资三涨。平时每个工资分,折粮食半斤,在
“三忙”(割麦、砍秫秫、收豆子)时加倍计算,每分折粮食一斤。麦收后付麦,秫秫收后付秫秫,豆收后付豆子。
互助组干部开会误工三算:一、有政府通知者算;二、回村传达会议精神布置工作时算;三、组里有活时算。这样,缺一样就不算工。今春组长邓诗杰到区、县参加互助合作会议,去了八天,家里有四天活,就记四个工。
“标准工分”比死分死记、死分活记都要科学,这种多劳多得的“包干制”制度,能鼓励生产积极性,又可减少每天地头评工的麻烦,还解决了过去互助组里存在的许多问题。但是邓诗杰互助组的组员并没有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大家都希望继续提高和巩固。他们下地干活时都谈着纪明选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入股后的好处。大家提出:“努力创造条件,争取明年春天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干部和青年团员八人也相互保证:要在创造建立合作社条件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