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小村庄和大世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6-07
第8版(副刊)
专栏:

  小村庄和大世界
袁晞
耿村,属河北藁城,冀中平原的小村庄,在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上也只是最小的圆点,而这里却以“讲故事”闻名,这一文化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小村故事多 耿村在石家庄东边45公里处,因明太祖朱元璋的义父耿再辰葬于此而得名。古时有南北、东西两条大道通过,商旅不绝,特别是每年农历四月初四的“耿王大庙会”聚百里客商,集四方艺人,热闹非凡,传统的民间文艺因社会活动开展而深入民间。讲故事、说笑话、唱小曲等活动遍布家家户户,这种口头文学一代一代传下来,耿村成了闻名遐迩的“故事村”。时至今日,仅1150口人的耿村能讲故事的就有134人,能讲100多个故事的有15人,67岁的靳正新老人最能讲,会讲550个故事。
耿村故事的发掘 河北省1986年开展民间文学普查以来,8次普查这个故事村。普查发现耿村故事有神话、传说、笑话、寓言等;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表述方式有说有唱,生动有趣。普查整理出文字资料4362篇,近500万字,耿村由此成为全国瞩目的民间文化居落调查的先进典型。
1989年世界各国民间文学专家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第九届国际口头文协年会,中国学者到会介绍耿村的情况,为参加会议的80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放映了耿村的录像,引起与会者轰动。
耿村故事的新听众 5月的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参加中国耿村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中外学者到耿村实地寻访,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进庄,在耿村历史还是第一次。
德国汉学家因果·南特维希夫妇跟着“女故事篓子”马小丑进了家门,小院整齐、敞亮,一个小桌、一圈小凳,故事开讲。曹美庚大娘给中外客人讲《笨女婿吃柿子》的故事,中国同行问懂中国普通话的南特维希夫妇是否要翻译方言,大胡子的德国先生用普通话说:“先听,我先自己听。”曹大娘的故事是个富有哲理的笑话,简洁、生动,故事一完,南特维希夫妇跟在场的中国人一起笑了。他们全听懂了。
另一个院落,农民故事家在给日本学者唱小曲;另一间农舍,耿村老者在跟中国学者聊耿村的往事。中午,中外学者共享了一顿民俗午餐。烤山芋、炸年糕……每上一道少见的吃食,总伴着客人的询问和主人的回答,还有大家的笑声。
耿村的故事在扩展 在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中外学者交流各自的见解:
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贾芝先生说,“发掘、比较研究民间文化,使我们能考察原始文化现象,耿村是民间文学有生命力的一个例证,也为向世界介绍我国民间文学打开了一个窗口”;
日本民俗学会会长野村纯一教授说,“日本和世界有许多人研究中国故事,还有人进行中国和别国故事的比较研究,这是新兴的学科。”
耿村发生的文化现象说明: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