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坚定、无私、求实——纪念何以端同志诞辰90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6-08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坚定、无私、求实
  ——纪念何以端同志诞辰90周年
  谢筱迺
何以端同志是我党老一辈革命家之一。他的高风亮节素来为我所钦敬。时值他的90诞辰,写一些我所了解的情况,以表示我对这位良师益友的深切怀念和敬仰之情。
乔石同志在1990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纪念吴克坚同志诞辰90周年的文章中写道:“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克坚同志组织领导一批久经考验、无私奉献、胆识兼备的无名战士,深入敌人许多要害部门……获得敌方大量重要情报,保证了党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的胜利。”何以端同志就是乔石同志文中所表彰的“无名战士”之一,是吴克坚同志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
何以端同志是四川省营山县人,生于1900年12月1日。他早年从师张澜先生,得益甚多。1919年他从武汉到北京投身五四运动洪流,多次参加游行示威活动,同军警发生冲突。这时期他曾同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赵世炎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对他以后一生的道路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1920年底,他去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在法国学习、工作和战斗了十多年,受到周恩来同志的影响和指导,同朱德、陈毅等领导人并肩战斗。在法期间,他历任旅欧共青团布罗尼支部书记、旅欧中国共青团支部书记、法共中国语言组书记等重要领导工作,并从事东方反帝同盟的工作及华工运动和法国工人运动。抗战爆发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曾任旅欧、旅法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的负责人,并参加了抗日宣传和救亡报刊的编辑出版工作。1939年他在党的安排下回国参加抗战,先后在重庆、南京、杭州和上海等地从事地下工作,出生入死,功勋卓著。在解放战争中,他获取的许多重要军事情报,为我军取得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国解放前夕,在中央领导下,他参与策划了香港的“两航起义”、重庆号军舰的起义和四川邓锡侯等军队的起义等事件,均在国内外发生很大影响。
全国解放后,他历任上海市情报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联络局局长、军委联络部上海联络局副局长、煤炭工业部华东煤炭管理局和济南煤矿管理局局长、煤炭工业部党委委员、煤炭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兼煤炭工业部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在新的岗位上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在十年浩劫中,他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对待,但他处之泰然,从不为自己的不公正遭遇去打扰党和国家领导人。可是周总理并没有忘记他,在一次接见煤炭系统造反派时说:“你们煤炭部有个何以端同志,我认识他,他是有贡献的,我对他是了解的。”这才使他得到了保护,幸免于难。
何以端同志胸襟宽阔,有学者风度,憨厚而倔犟,忠实而明智,有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有勇往直前的奋斗气魄,有丰富的斗争经验,有广泛的学术知识,有高度的应变能力。他敏锐机警,胆大心细,从来不求名逐利,一生无私奉献。
何以端同志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不论环境多么艰险,条件多么恶劣,他始终那样坚定沉着,处变不惊。解放前他从事地下工作时,与虎狼同穴,置生死于度外,机智勇敢,为保卫周总理及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安全作出了贡献。在十年浩劫中,他受到残酷的迫害和审查批斗,在重大压力下,他从未泄露过党的机密,表现出坚强的党性和崇高气节。在1976年反对四人帮的天安门事件中,他已是抱病之身,但仍冒着生命危险亲往现场,并拍摄照片珍藏起来。
何以端同志一生为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德高望重,但是在生活上却十分艰苦朴素,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从不接受任何特殊照顾。他从“牛棚”中被放出来以后,原来住的房子已被别人挤住了一部分,他对此毫不计较。当同住者提出想迁出时,他诚恳地说,如别处较好就搬,否则还住一起算了。没有家具,也不向公家要,他让我帮他从旧货市场买了一床一桌一椅的旧货凑合使用。他还经常掏腰包接待众多地下工作时期的客人,从不向公家报销,有时甚至借债应付。他关心体贴群众,经常想着别人,唯独不关心自己,因而受到了群众深深地爱戴。广大中青年知识分子视他为良师,年长者则视他为益友。广大干部和职工都曾称他为“何老”,这不仅是因为他年岁大,资格老,而是出于对他的尊敬和爱戴。他对自己的家人子女要求也很严格,给他们规定了许多条“不准”,如不准用公家的名义办私事,不准用他的名义到外边活动,不准用他的小车,不准看不该看的文件等。
这几年,煤炭科学研究院干部住房比较紧张,有些年轻的同志对分配住房小有意见,有的同志语重心长地说,想当年何老自觉自愿地住普通职工单元楼的情景,从不要求照顾换房,看看何老的榜样,我们还能有什么怨气?应当满足了!他患癌症后,煤炭部安排他去泰山疗养,并打算让他的女儿(医生)作为保健医生同去。他知道后坚决不同意,对女儿说:公事公办,你是我女儿,一定不能作我的保健大夫去泰山。
建国后,何以端同志长期在煤炭科学研究战线工作,对煤炭科学事业倾注了满腔热忱。他十分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联系群众,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自觉地把煤炭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他担任煤炭科学研究战线领导工作时,我们国家刚刚经历了三年“大跃进”的不正常局面。何以端同志认真地在煤炭科学研究院传达贯彻国家科委制定的《科研工作十四条草案》,统一了大家对“出成果出人才是科研机构的根本任务”的认识,并组织全院职工就“科研为生产服务”的方针以及红与专、当前与长远、理论与实践、实验室试验和现场试验等关系进行了大讨论,从而逐步端正了科研方向,使工作走上正轨。1965年,何以端已年过六十,但他勇挑重担,亲率工作组长期在条件恶劣的四川中梁山煤矿蹲点,三年中,和大家同住、同吃、同劳动,坚持下井,采用新的采煤技术和方法,组织攻克技术难关,使我国原为空白的一些学科得到很快的发展。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同知识分子以诚相见,许多科技人员都愿意和他谈心。他果断地排除“左”的干扰,大胆起用了一名被定为“内控右派”但有真才实学的技术人员,使他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终于研制成功了一种参数测定仪,对预防矿井恶性事故的发生起到了重大作用。他模范地执行了有关对有才干的知识分子政策,培养和团结了一大批有才干的知识分子,其中许多人,如著名煤炭科学家汪寅人等,就是在他的亲自关怀、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如今,已成为我国煤炭工业战线上的栋梁骨干。他作风深入,每到一地必下矿井,下矿井必不放过对技术人员作调查。这样做,不仅使他密切了同群众的联系,而且逐渐增长了领导才干,推动了煤炭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文革”中,在批判“右倾翻案风”“专家路线”之际,他顶着逆流,参与建立技术委员会,并担任领导职务,为部领导的科技决策,推动煤炭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参谋作用。
何以端同志十分注意培养干部,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把身教放在第一位。对犯错误的干部谆谆诱导,启发觉悟,不整人,不压人,能理解人,原谅人。他勇于承担责任,使干部心悦诚服。他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太甚。所以,他从不随便怀疑人,真正做到用人不疑。干部有了思想问题,都愿找他谈心,其结果,总能从中得到启迪,卸了包袱。
在何以端同志身患癌症,体力极其虚弱的情况下,还去上海出差。在上海,他还家访自己分别多年的同事,问寒问暖,帮助解决困难,大家都说,老上级的关心和爱护,体现了党的温暖,无不深受感动和鼓舞。他病重后,自知不久即将离开人世,特别嘱咐家属拿来纸笔,记下他要写的还没来得及写的一份证明材料,深情地说,地下工作都是单线联系,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不把这个旁证材料写出来,以后就没有人能写了,这样,就会使一个同志的政治生命得不到恢复,就太对不起人了!
何以端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鞠躬尽瘁地为党为人民工作的一生。正如何以端同志自己所说的那样,他的名字——何以端,也就是他的座右铭。其含义是:何以端端正正地做个共产党员,怎样端端正正地做个共产党员。他以自己平凡而又光辉的一生实践着自己的座右铭。何以端同志于1978年辞世,至今已12个年头了,他的音容笑貌常常萦回脑际,引起无尽的思念和回忆。缅怀何以端同志的一生,他对理想和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崇高的道德品质,他联系群众、深入实际的求实精神,都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继承发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