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广泛培训农民 农科教紧密结合 莱芜依靠科教兴农经济持续增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18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广泛培训农民 农科教紧密结合
莱芜依靠科教兴农经济持续增长
编者的话: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公报指出:抓紧实施科技、教育兴农的发展战略,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措施。近几年来,全国不少地方已从实际情况出发实施这个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创造了不少经验。本报从今天起开设“抓紧实施科教兴农发展战略”专栏,陆续报道各地的做法。
本报讯 记者蒋建科报道:山东省莱芜市从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入手,建立农科教统筹协调的运行机制,广泛培训农民,推广科学技术,使农村经济走上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该市近两年农村政策稳定,投入没有多大增加,经济却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
莱芜市本是个穷县,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80年代中期,农村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劳动者素质不高越来越明显地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市117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98万,耕地87万亩,林果地89万亩,而初级以上农林技术人员总共不足300人,42万农村青壮年劳力中,虽然高初中毕业生占52.8%,小学毕业生占44.2%,但他们缺乏科技知识和职业培训,仍靠传统经验种田,农村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不强。由于教育事业、科技工作和经济工作互相脱离,“星火”、“丰收”、“燎原”计划在该市的实施也存在脱节现象。到1988年为止,莱芜市大部分农业科技项目得不到推广,50%的耕地和果园仍处于中低产水平。
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莱芜市委和市政府认识到要使经济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就必须对全市的教育、科技和经济工作进行综合改革,使之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经过充分的研究和酝酿,1988年9月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以及全市28个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市农科教统筹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副组长,协调各部门工作,使农科教综合改革的政令畅通。各乡、镇和村也随之成立统筹领导小组。他们对具有小学文化程度以上的青壮年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的教育。3年来全市投资9000多万元,建立了乡、镇和部分村的成人教育学校,另外还建立一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市政府规定,凡年满15岁至45岁的农民都要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并由农科教等部门组成考评小组,每年进行一次考评。达到标准者发给相应的资格证书,即“绿色证书”,未取得证书者不得承包经营集体经济资源的开发、生产,不能被招收为乡镇企业职工。获得证书的,可优先承包适度规模的农田、果园、养殖场和乡镇企业,并有评定为农民技术员、获取农业贷款、优良品种和其他生产资料的优先权。3年来,全市有1.5万名农民经过培训获得了绿色证书。这些农民技术骨干的生产经营,使莱芜市的农村经济建设从传统型向现代型发展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有了普遍开展成人教育这个基础,科技部门和农业生产部门就有了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去年,农业部门提出了6大开发项目:科技部门根据这些开发项目引进推广12项实用技术,组织10多项攻关研究;教育部门根据这些项目和推广技术组织技术培训,共培训农民22万人次,使这一开发计划得到有效的实施。仅“作物套作间作”这一项,今年就推广70万亩,相当于增加了40万亩粮田,使全市粮食总产达5.4亿公斤,比去年增加14%。乡镇企业也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生产出不少优质新产品,有一些甚至填补了国内空白。自去年起财政收入突破亿元,成为全省12个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市之一。
经济的全面发展,还促进了莱芜市文化教育的发展。3年间财政拨款和社会集资3亿元用于教育事业,完成了农村中小学的配套建设,完成了乡镇标准化建设和城镇中小学的达标建设,建立了从县到乡、镇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体系,为莱芜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