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现实与理想的统一——从《秋之惑》谈塑造新人形象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6-12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现实与理想的统一
——从《秋之惑》谈塑造新人形象问题
邓仪中
周克芹在他的长篇小说《秋之惑》问世后不到半年就去世了。他只看到过关于这部作品为数很少的几篇评论。他曾告诉笔者,他希望评论界同他一起探讨在描写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上所作的探索。重新阅读这部作品,确实可以明显地感到,作家在塑造既有理想色彩而又个性鲜明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方面作了可贵的努力。
《秋之惑》写尤家山果园承包的反反复复,表现尤家山青年在新形势下命运的时沉时浮。它的深层意蕴是只有华良玉这样的青年脚踏实地与生产劳动结合,才有可能成为尤家山果园理想的主人。上篇曾以《果园的主人》为题于1984年发表。此后四年作家面对农业的长期徘徊,农村改革的举步艰难和农民情绪的起落,“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忧虑”(周克芹:《几句闲话》,载《中篇小说选刊》1989年第2期),于是怀着对果园儿女命运的深切关注续写了下篇。下篇羼入了更多的情感体验,人物关系更为复杂,生活层面更为开阔。
这部作品充满了对农民改变命运之难的忧思,却并不给人以压抑感,原因在哪里?主要在于以鲜明的色调刻画了真实感人的、具有理想光彩的华良玉的形象。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知识青年,但又是有理想抱负、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新一代农民。他在农村改革波浪式的前进中时沉时浮但终究没有沉没。他寄托着作家的理想和愿望。当读者因情感所系随着这个主人公走完作品设计的一段人生历程,会由生活的困扰与进取、奋斗的失败与成功、婚恋的痛苦与欢欣中感到充实,充满希望。
周克芹一直是在创作上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描写社会主义新人积极的实践者。他在新时期以来的创作中创造了四姑娘、颜少春、容儿等一个又一个农村新人形象,寄寓了农村生活敏锐的感知,熔铸了自己的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在艺术天地更为广阔的《秋之惑》中,他得以更加充分地进行这方面的艺术探索。所着意描写的处于农村改革中的新人华良玉的形象,着色更为丰富,更加真实感人。
作品刻画华良玉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把握人物境遇和由此引起的感情的复杂性与性格的鲜明性的统一,使人物形象既真实生动又具有新人的本质特征,从作品的艺术取向可以感到,它在描写华良玉时为避免过去存在的单调化的缺陷,特别注意了人物血肉的丰满。可是它却没有人为地制造性格的所谓复杂性,而是真实地写出人物遭际和感情的复杂,人物的性格始终保持鲜明和统一。近几年来小说创作在描写新人方面,在努力避免简单化的同时,又出现了人为地制造性格的复杂性的倾向。将好与坏、善与恶交相杂糅,专事表现善中出乎意外的恶,恶中异乎寻常的善,以为只有这样的二重复杂性格才是丰富的性格。新人无疑应当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是“具有人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的人”。但是这里所说的丰富性是在质的规定性前提下的丰富性。脱离生活去拼凑二重复杂性格与简单化公式化同样不可取。在人物身上倾注真挚的情感,加强新人的艺术感染力,这是作品描写华良玉的又一特色。作品中作为从生活中概括出来而又寄托着作家理想的华良玉,负荷着作家的情感。他仰人鼻息时情绪的大起大落,在眷恋乡土时的内心独白,与二丫“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在果园中与二丫、尤金菊相遇的触景生情等等,都有着浓重的抒情色彩。其中有些或许是“移情”现象。如通过土地诱惑力的渲染,鹰的盘旋的描绘,秋风中果园景色的抒写,以景寓情,映衬主客体的情怀。周克芹在通常主智与主情的划分中属主情的作家。他的创作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理想人物的描写上。他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的四姑娘身上抒写了长期积累的遇逆境而不屈的情感,在《桔香,桔香》中的颜少春身上传达了农村改革虽有挫折但终会成功的信心,在《写意》中的吴金凤身上寄托着对真挚的爱情的向往。在《秋之惑》中的华良玉身上更是带着对不正常的离土现象的忧思和对农村青年把握命运时种种盲目现象的忧虑,抒发了乡土之恋和人生的理想。这些作品中的理想人物与创作主体的情怀契合,情感真实诚挚。
新人的新最根本的是体现价值取向的新。这部作品塑造华良玉的形象把握住了这个根本点。它写了华良玉的受挫、痛苦、失意,但从他对人生、爱情的态度中却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新人的价值观念问题是描写新人必须正确把握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文学是人学,借助人物才能更好地体现其性质和特征。社会主义文学也只有通过新人新质真切的艺术把握以体现价值取向的新,才能更好地显示其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特征。社会主义新人可以是不同层次、不同风貌的人,但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从根本上讲必须是属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范畴的。《秋之惑》也写了华良玉的困惑、失意、离异,但华良玉始终没有失落理想抱负,没有丧失新一代农民应有的品德。他会感染和激励农村年轻的一代在改革的波浪和社会思潮的涤荡中奋发进取。周克芹曾经把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概括为“直面人生,开拓未来”。他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方面也坚持了这条原则。这个命题中的应有之义就是追求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与表现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想的结合。真实与理想是灵与肉的统一。现实中有符合理想的成份,但理想更多地从不满现实的缺陷中产生。作家要带着先进的社会理想深入生活,发现现实中符合理想的成份,又要直面人生,从对人生的缺陷中激发理想。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不懈的艺术探索,就能把握真实与理想的结合,塑造出既真实感人又具有理想光彩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