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抓住农业服务 深化农村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18
第5版(理论)
专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抓住农业服务 深化农村改革
杨雍哲
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提出,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90年代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措施。80年代在我国农村改革中,率先突破并普遍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对调动亿万农民积极性,为农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发挥了巨大作用。90年代把深化改革转向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集体经济统一经营层次的服务职能,将为分散的家庭经营层次注入新的活力。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广大农村构筑成功并充分发挥作用,是90年代我国农业登上新台阶的重要保证。
    一、对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再认识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于解决家庭分散经营的困难,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商品生产,密切干群关系,增强对农民的凝聚力,这些方面的作用是有目共识的。我觉得,还有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加以认识。
第一,通过加强服务,可以在不改变家庭分散经营的情况下,达到整体的规模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家庭分散生产的不经济行为,不只是那些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合算的事,还有生产工具落后,技术落后,产品零星分散,形不成批量、规模,都难以产生较好的效益。依靠服务体系,使用先进的生产手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提供统一的高质量的服务,使产供销各环节社会化,可以解决家庭分散经营的种种不经济行为;还可以按照市场需求,引导家庭生产向专业化、区域化发展,形成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收到规模经营的效益。至于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只能在少数有条件的地方实行。那些大多数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乡镇企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还没有很快发展起来,农村大批劳动力还滞留在种植业中,就不具备搞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这些地区,现阶段应当通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千百万分散的家庭经营联结起来,成片发展专业化商品生产,实现规模经营的效益。
第二,通过向农户提供统一的高质量的社会化服务,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增收,消除农户之间因素质不同、条件不同而产生的经营效果的差别,创造出一种有利于社会公平分配和共同富裕的机制。农户之间技术水平、经营能力、生产条件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同样的耕地、果园、鱼塘,所得到的产出和销售收入是有相当差别的,这是在分散经营的条件下难以解决的问题。那么,通过服务体系向不同素质、不同生产条件的农户提供统一的高质量的服务,则可以使低素质的农户和生产条件差的农户同样获得高产高效,增产增收,就等于普遍提高了农民的经营水平,挖掘了低产低效农田的潜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服务体系可以起到调节农村社会公平分配的作用,有利于农民共同富裕。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的特别重视。
第三,发展社会化服务,可以加速农村专业化分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我国农村第三产业严重落后,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大大剩余,而为生产提供服务的人严重不足,一方面是人多没事干,另一方面是有事没人干,这种状况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农业发达的美国,一个农业生产者,为其提供产前服务的有3人,产后服务的有9人,生产者和服务者是1∶12。商品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分工。我们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在农村建立新的产业来看待。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将会逐步减少,转入服务和其他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会越来越多,逐步改变目前大批劳动力困守在狭窄耕地上的畸形结构,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牵动劳动力向服务领域转移,劳动力的转移又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是相辅相成、互为推动的关系。我们应当因势利导,积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劳动力的合理分工和转移,促进新型产业的创立,推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这对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进而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县乡经济技术部门牵头,发展多样化、系列化服务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向和原则,应当是鼓励各地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创造,努力建设一个适合不同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样化的服务体系。服务内容应从农民最急需的服务项目入手,由单项到多项,逐步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系列化服务发展。全国各地在这些方面已经创造了丰富多采的好经验好办法,应当坚持下去,不断完善发展,这里不再赘述。
目前值得重视的是,在服务多样化、系列化的发展中,各地涌现的以县乡有关经济技术部门和各类加工企业牵头而发展起来的不同形式的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组织,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发挥了很好作用,深受农民欢迎。尤其是那些村级经济力量薄弱的地方,人才、技术缺乏,服务困难较多,这种做法可以充分发挥县乡,特别是县级机关各部门人才、技术、资金、设施的优势,有力地带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体系建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作用非常明显。可以说,这是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发展的一大趋势。
从各地的经验来看,一般是有两种做法:
第一种做法是,县乡政府的农工商等多种部门和多种企业,组织商品生产的“大合唱”。就是说,突破隶属关系、不同所有制和行政区划的界限,农工商贸各行各业有机地联合起来,为农民提供产供销系列服务,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这个突破,妙在联合。这样,在现行体制下,参与联合的各个单位的上级领导机关都能接受,而且又解决了条块分割,产销脱节,制约商品经济发展的困难,使多种部门、多种服务功能、多种服务手段集结一体,优势互补,形成商品经济发展的合力,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不再是过去那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面了。这种做法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因为我们国家大,财力有限,如果大家都各自为战,样样从头搞起,项项自己拿钱,也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又重复建设,事倍功半。所以,我们要提倡“大合唱”的经验。为了结成散不了、垮不掉的“合唱队”,必须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多部门结合,就有一个利益调节问题。如果有的有利,有的没利,没利的就会洗手不干,合唱队就唱不下去了。一般是加工企业利润比较高,其他环节的利比较薄,有的甚至没利,相互之间需要有个调节。有些地方联合体的联合不持久,有的半途而散,生产不能稳定地发展,就是利益调节没有解决好。参与联合的各方必须有这样的思想,即要想得利,必先让利,不肯让利,就不能得利。大家都讲平等互利,联合就有了“粘合剂”,联合就可以持久稳定,富有活力。这个“粘合剂”就是调节利益关系,就是“合唱队”成员之间要搞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同时,县乡政府还要改变领导方法,解决适合领导大合唱的指挥问题。过去是分管生产的就是管生产,分管资金的就是管资金,分管物资的就是管物资,分管销售的就是管销售,大家各管一段。现在有些县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按产业、按产品组织实施对商品经济的领导,形成了一种新的领导方法。比如,有的县建立了粮食、棉花、蔬菜、畜牧、果品专业领导小组,分别由一名县级负责人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各围绕一项产业专抓专管。既抓生产,又抓流通,实施全面领导和全程服务。专业领导小组的建立,不仅形成了适应商品生产要求的领导体系,强化了指挥服务功能,而且较好地避免了部门间的摩擦,理顺了条块关系,推进了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为了推动这方面工作的发展,应当提倡,国营商业、外贸企业、供销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畜牧、水产)科技推广部门、乡镇企业等部门和单位,凡有条件的都可以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牵头或参与产销一体化经营活动。国家统一经营和国家定购部分以外的农产品,可以通过产销一体化经营组织,使产区与销区挂钩,以销定产,签订合同,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
第二种做法是,县乡有关经济技术部门转变职能,独立或联合为农业提供多种多样的社会化服务,逐步办成经济实体,自给自足,减少财政负担,待条件成熟时再从行政机构系列中分离出来,向企业化转变,做到“小政府,大服务”,为县乡政府机构改革闯出了路子。这种办法,是在第一种办法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
以上两种做法的共同特点是,县乡经济技术部门为龙头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同服务形式的内容都是向系列化发展。它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是:县乡经济技术部门转向服务,可以使窝在机关的大批人才走上生产第一线,既解决了基层缺人才、缺技术的困难,又为机关干部找到了用武之地,改变农村有事无人干,机关有人无事干的现象;县乡经济技术部门打头发展服务,可以带动基层服务组织的发展,使那些零星分散的服务组织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有机配合,更快地形成县、乡、村相互联结的服务网络;县乡经济技术部门转变职能,兴办服务实体,逐步做到自给自足,为压缩行政编制,减少财政负担,推动县级机构改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把农产品的销售服务作为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突破点
近几年农业连续丰收,农副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对满足市场供应,丰富人民生活,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稳定社会大局,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创造条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伴随而来的是,由于流通不畅,到处卖难,不仅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影响再生产的实现,而且导致农村购买力下降,大批工业品在农村销售疲软,影响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搞活流通、解决卖难、增加收入是亿万农民的迫切要求,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如何突破农产品销售服务这个难点,不能只在流通领域中做文章,首先要使生产适应流通的要求,做到商品适销对路,符合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这是农业由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必然要实现的一个重要转变。农民过去是为了吃而生产,现在是为了卖而生产,这就要求农民和服务组织都要树立商品经济观念。有了这个观念,就能够自觉地面向市场需求搞生产,搞服务。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由温饱向小康过渡,人们在吃饱的基础上要求吃好,对农产品的品种、质量的选择余地增大了,要求提高了。比如:粮食的直接食用量逐步减少,粮食的转化品——肉禽蛋奶鱼等需求量逐步增加;白菜、萝卜等大路菜的食用量逐步减少,鲜菜、细菜、反季节菜和异地瓜果的需求量逐步增加;优质农产品即使价格高一点也有人要,劣质产品即使价格低也很难销。还要看到,现在的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夫妻双职工的多,生活节奏加快,对净菜、净米、各种熟食制品、分割肉和小包装等加工品的需求越来越旺。这些消费需求的变化说明,农业社会化服务,必须把帮助农民生产优质产品、粮食转化产品和各种加工产品放在重要地位,以便打开市场销路,搞好销售服务。当前的卖难问题,流通滞后固然是主要问题,但农产品不完全适合市场需求也是原因之一。农产品销售服务,要从生产抓起。生产要跟着市场需求转,改变种什么、卖什么的传统习惯,要做到消费者需要什么,就种什么,养什么,加工什么。不仅讲求产量,还要讲求品种、质量、效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紧紧围绕这些新变化和新要求,为农民提供各项周到的服务。
在解决了生产服务以市场为导向之后,还要解决商品如何从农民手里走上市场的问题。我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以后,商品生产的主体分散化,产生了小规模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农民自产自销,只适宜于那些零星分散、就地消费的商品。那些大批量、跨地区的商品销售,必须由专门从事销售服务的经济实体来承担,把分散经营的商品生产者同社会化大市场连接起来。这就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承担的重要任务。国家和社会有关方面,应当加强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在充分发挥国合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鼓励集体、农民和各种销售服务组织,以多种形式进入流通,发展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服务;同时,以行政的、法律的手段,打破地区封锁,撤掉滥设的关卡,保证货畅其流,发展全国统一市场。只要把这些工作做好了,就可以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就可以打开农产品销售服务的新局面。商品生产以流通为前提。商品出售越迅速,再生产过程就越流畅。只要把销售服务搞好了,卖难解决了,就可以实现生产和流通的统一,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