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3阅读
  • 0回复

国际形势回顾与前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18
第7版(国际)
专栏:

  国际形势回顾与前瞻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总干事 李鹿野
一、继东欧的变化之后,苏联的政局又发生了急剧变化,结束了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旧格局,这有利于美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居于相对的优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力图保持它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但它的经济实力已今非昔比,并面临着日益崛起的德国和日本的挑战。在世界新旧格局的转换中,美国和德国及日本的关系势将作出新的调整,美国的地位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未来这场西方大国之间争夺科技和综合国力优势的较量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未来世界新格局向美国提出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
二、德国统一之后,在欧洲的影响不断增大。东欧和苏联的变化又为它提供了新的开拓领域。1992年欧洲要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一个由较发达的国家联合起来的欧洲,在未来世界新格局中将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对付这种局面,美国正积极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日本也在亚洲扩展自己的经济势力。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为三大经济势力的竞争所取代。它们之间能否保持协调,还是可能由于竞争的加剧而演变为某种分化和对抗,这对未来世界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
三、西方大国的强权政治倾向进一步发展,国际上干涉和反干涉的斗争将日益尖锐。在西方国家中有些人极力推行反对和孤立中国的极端主张,并寄望中国也会跟着苏联很快发生变化。对国际局势的估量建立在这样简单的逻辑上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极大地偏离当今世界的现实。最近一个时期,中国同西方某些大国的关系已逐步恢复正常。人们已逐渐开始明了:中国不是苏联,中国仍将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孤立中国的政策是行不通的。
四、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使南北关系的失衡更加严重。它将加剧地区的动荡并引发新的地区冲突。但同时,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将出现新的不平衡。某些国家将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它们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也将增大。不解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便不会有一个稳定的国际秩序。
五、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国军事对抗的因素相对下降,世界大战的危险更加减少了。但同时,过去为东西方军事对抗所掩盖的多种矛盾重新抬头。南斯拉夫内部的武装冲突和苏联的动荡,表明民族主义正迅速蔓延,领土的纠葛可能再起。苏联的转变要经历一个急剧动荡和重新分化组合的过程,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它的发展前景如何仍是一个未知数。欧洲正从过去的“恐怖平衡下的和平”走向动荡的多事之秋。
六、在世界格局的变动中,亚太地区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局面。中日和中苏关系都已恢复正常,各方都愿进一步发展睦邻关系。日苏虽未解决北方四岛问题,但双方关系也有改善。中国同东盟的关系已有全面的发展。柬埔寨问题已达成政治解决协议。中国和东盟同越南的关系已有改善和发展。中国已参加亚洲和太平洋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地区经济合作的势头也在加强。缓和已成为亚太地区形势的主流。朝鲜半岛的缓和局势进入一个新阶段。但是中美关系仍不正常,美日经济摩擦也在增加。日本正积极争取发挥政治大国的作用,是否还要走军事大国的道路,对亚太地区将有重大影响。对这些不稳定因素不能忽视,处理不好,都可能干扰这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七、海湾战争制止了伊拉克的侵略,恢复了科威特的主权,扩大了美国的影响。中东地区和会的召开,为解决中东问题提供了机会,不会轻易放弃。但要按照联合国242号和338号决议实现“以土地换和平”和巴勒斯坦人民的自决权利仍是一个艰巨的过程。这两个根本问题不解决,中东仍不可能安宁。
八、综上所述: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过渡的总趋势逐渐在发展,但多极之间的力量对比仍不平衡,多极之间的关系如何分化组合尚需经过较长时期的演变。在这个过渡时期,新旧矛盾交织发展,多种失衡并存并难于在短期内取得新的平衡,将使国际形势动荡多变,并使国际关系特别是主要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发展的远景变得捉摸不定。在上述国际的大背景下,中国提出的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提倡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在国家关系中尽最大可能地求同存异,广交友,不树敌,能较好地适应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