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杨振宁谈科学家三四十年代成就 赵忠尧 王淦昌研究成果达诺贝尔奖水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6-15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杨振宁谈科学家三四十年代成就
赵忠尧 王淦昌研究成果达诺贝尔奖水平
1991年第2期《科学》杂志在《杨振宁教授谈中国现代科学史研究》一文中披露,我国著名科学家赵忠尧、王淦昌在三四十年代各自作出了具有诺贝尔奖水平的工作,但被长期湮没,鲜为人知。
杨振宁说,王淦昌对验证中微子存在的构想,极富创造性。中微子的假说是物理学家泡利在1930年提出来的,但中微子不带电荷,很难找到踪迹。1941年,王淦昌从贵州向美国《物理评论》寄去一篇论文,建议用K电子俘获法寻找中微子。1952年,戴维斯终于用这种方法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可是现在人们提到中微子的存在实验时,却把王淦昌的原始构想忽略了。
杨振宁还提到,在现代物理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正负电子偶产生和湮没的实验,更是直接源于中国科学家赵忠尧的两个成功实验。1930年,赵忠尧已从实验中发现了电子偶的湮没,并于当年发表了实验报告。可是,后人却把他的论文发表时间误为1931年,排在次要地位,从而失去了历史真实性。
                   (张奠宙文 刘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