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宁南山区采访日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6-16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宁南山区采访日记
本报记者 李春雷
5月7日
前两天在银川,就听自治区的同志介绍,9万人的泾源县回族人口占97.3%,是宁夏最南端的山区县,也是全国重点贫困县之一。
上午乘吉普车进入县城,街道上到处是翻起的土堆。糟糕的路面给我留下第一印象。
到了县里,一住下我就问起街道的事。原来,县城街道年久失修,县里财政困难,一直无法维修。县里想了个办法,书记、县长带头,县直机关500多名干部动手。6米宽的旧沥青路面,每人“定额分配”一段,快的两三天干完,慢的一星期完成。
县委副书记陈峰涛告诉我,这样一能省出10多万元资金,二让干部参加义务劳动,也是密切干群关系的一条途径。4月底,3条街道2000米路面全翻了,新路马上就铺。
听了介绍后,我的第一印象变了。
5月10日
成语“泾渭分明”中的泾河,源于泾源县,县名也由此而得。泾河源头水量较充沛,水流落差大,给发展小水电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离县城10多公里的龙潭水电站,我们见到了县电厂厂长马寿明。
40岁的马寿明不善言谈,一副深度近视镜架在黑黑的脸庞上。谈到小水电,他来了劲:“宁夏最有发展潜力的小水电在泾源。从理论上讲,蕴藏量有3.4万千瓦,可开发的有2.7万千瓦,目前只开发了2800千瓦。泾源现在还很贫困,充分开发水资源,是脱贫的一条路。”
马寿明1971年进电站当临时工,去年任管理全县8个水电站的发电厂厂长。20年来,他远离父母兄妹,先是靠自学,后两次被送到高等学府深造。从架设农电线路、搞变电所、联网,到在县水电局做技术工作,当厂长,他的足迹就像泾源的水电线路一样,留在了沟下峁上。这几年,泾源的小水电发展迅速,全县90%的行政村通电,70%多的农户解决了照明问题。去年发电量大大超过县里的用电量,并网输出400万千瓦小时。“八五”期间,泾源被列入全国第二批水电电气化县。
5月13日
大中午,我们来到彭阳县城阳乡政府。大院里静悄悄,一打听,乡干部全到村里去了,汽车调头又驶出乡政府院。
来到杨坪村,我们看到村场上一堆人顶着太阳紧忙着。乡党委书记30岁出头,听说来的是记者,他自我介绍:“我叫韩爱萍,和羽毛球女队国将同名。”这个年轻书记快人快语,一口气介绍了场上发生的事。
这两天城阳的一些麦田发现条锈病,这种病传染快,能使麦田绝产。昨天县里从陕西购进一批喷雾器,昨晚韩爱萍和乡里的十几名干部忙到今天凌晨2时,赶装出300个,今天一大早跟拖拉机送到先发病的杨坪村。我们到时,他们在指导最后一批农民掌握使用喷雾器杀菌的方法。
韩爱萍领着我们到附近一户农家喝水,原来这是乡长杨兴贵家。他指着屋外院场麦秸垛上的一中年汉子说:“正巧,乡长在家打麦场,和他谈谈。”
打麦场?我愣住了,麦子还没抽穗呢?
乡长妻子送水进来,韩爱萍对她说:“把你愁的,这回放下心了。”乡长妻子不好意思地笑笑说:“不是愁,麦放场上总不是事。”
杨兴贵从麦秸垛上走下进了屋。他是本村人,原做农技工作,前两年招聘当了乡长。
杨兴贵说:“去年种了24亩麦,家里活靠夫人和老父亲干,麦收时我工作忙,只打了些种子。这两天抽空回家,5场打了4000多公斤麦。”
乡长一心扑在工作上,再过月余麦田要开镰了,他才打去年的麦!这就是我们的乡干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