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花鼓戏与越调的有机融合——《吵闹亲家》的导演特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18
第8版(副刊)
专栏:

花鼓戏与越调的有机融合
  ——《吵闹亲家》的导演特色
黄在敏
近些年来,结婚讲排场,摆阔气,相互攀比,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风气。河南省越调剧团创作的现代戏《吵闹亲家》,能抓住这样一件平常而又不容忽视的事情敷演成剧,而且演得有声有色,让观众在愉快的笑声中得到启示、受到教益,是十分难得的。这固然和编剧王中民把故事情节编织得波澜起伏、人物性格描写的幽默风趣有关,也与导演张建军能充分发挥戏曲喜闻乐见的舞台优势分不开。
以歌舞演故事是戏曲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它那独特艺术魅力的主要源泉。这在表现古代生活的剧目中本不成问题,但在现代戏的排演中,却成了导演艺术家们的一个专门课题。而《吵闹亲家》的演出,之所以受到称赞,也恰恰是在这方面显示了自己独特的创造力。特别是在生活细节动作的音乐化、舞蹈化上更见功力。比如第一场两亲家喝酒划拳的场面、第二场女主人公为女儿缝制嫁衣的表演,导演都做了精心设计。无论是划拳时的吆呼、变化多端的手势,还是赶制嫁衣时的选料、量身、裁剪、缝制,都能做到与唱腔和音乐伴奏水乳交融,在适度的夸张中渗透出一种鲜明的歌舞化的节奏和韵律,同时又不失生活的真实感和鲜活的气息。
更突出的是,在致力于生活动作舞蹈化的过程中,导演并没有忽视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和戏剧化的运用目的。比如第四场双人骑车的舞蹈就很能说明这一点。当我们看到这一精彩的场面时,自然就会联想到30年前张建军导演在湖南花鼓戏《张四快》中创造的这一套虚拟的表演动作。如果说那时更多的是用于再现人物的行为动作的话,那么在今天的处理中,无论是骑车撞人、带人、上下坡、摔车、锁车、扛车等等,每个细节都与人物的心理行动有了更紧密、更有机的结合,而且通过这些细节动作的有序安排,也使我们更直观、更生动、更细腻地感受到了整个场面中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势发展变化的层次和脉络。所以说,成功的戏曲化创造,必然是和戏剧效应联系在一起的。
另外,就戏曲艺术的优势而言,行当也是它的一个重要方面。《吵》剧的人物形象塑造,之所以能取得比较好的艺术效果,和导演重视发挥行当的审美价值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陈静扮演张二翠的表演中,我们很明显地感到了许多彩旦、丑旦乃至花鼓戏中二旦的身段动作。也正因为导演大胆地、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些经过无数艺术家不断提炼、长期积淀而来的典型化动作,所以才使得这个心直口快、心地善良、做事麻利的农村中年妇女形象,具有了更加浓烈的性格色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