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走出自我——下基层锻炼的收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6-18
第5版(理论)
专栏:昆仑杯青年跨世纪的思考征文

  走出自我——下基层锻炼的收获
胡洪涛
“我就是我”是当今某些人的口头禅。这话初听起来似乎挺有道理,但仔细琢磨,就可发现它的谬误。这种思想意识实际上宣扬的是个人中心、个人至上的个人主义,轻视甚至危害国家、民族、集体、他人的利益。这种思想意识,还往往伴随着抽象的人权观和人性论;具有这种思想的人,也常常自我膨胀,以社会的“精英”自居,瞧不起工农大众,与劳动群众的思想感情格格不入,最终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我在近半年基层锻炼的实践中,深深感受到,我们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自我中心、个人至上,决不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道路;我们不负历史重托的必由之路,仍然只能是走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生活是人生最好的教科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源泉。农村则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是锻炼人、教育人、培养人的良好场所。在基层能倾听到人民的要求、呼声,能从人民群众身上吸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以充实自身贫瘠的思想土地,洗涤自身尚清谈不务实,小事不愿做,大事干不来的不良作风。
深入到农村,耳闻目睹的是默默耕耘,辛勤劳作,生活得到改善的人们。他们珍惜每一粒粮食,珍惜来之不易的收获。回想起在学校就读时浪费粮食的可耻现象,再同淳朴、勤俭的劳动群众相比,才深深感到自已对国家对人民的理解是如此肤浅、幼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古训,几乎人人都会背,却不是人人都能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是部分青年知识分子的通病。淳朴善良的农民,不会慷慨激昂,不会高谈阔论,但却知道用行动,用一颗赤子之心,去表达他们对社会主义祖国、对共产党的热爱。
我在农村了解到,凡是党组织健全,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支部班子的村乡,人民群众的生活都比较富裕,“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都搞得比较好,有的村还建立了“储金会”,并帮助未富裕的农民尽快富起来。我深深体会到,如果没有健全、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人们各行其是,社会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思想遭到淡化,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泛滥,那么共同富裕、翻两番这样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
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要了解国情,了解民情,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了解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不深入基层,不深入群众是行不通的。作为青年知识分子,作为“三门”(即家门—校门—社会门)干部,更应该踏踏实实地虚心地拜人民群众为师,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战斗在生产第一线,对党对社会主义忠贞不渝的感情;学习他们艰苦朴素,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良好的工作作风。从而在实践中逐渐抛弃自我中心、个人至上、骄傲自满、贪图安逸、追求享受、不愿过艰苦生活等不良意识和作风。
“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好!”这些话语是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时经常听到的,是农民的肺腑之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各乡村都对鳏、寡、孤、独以及残疾人实行民政救济,有的乡还建立了敬老院,逐步做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人权和人道原则。正如中央领导同志所说的,人权首先是人的生存权和国家独立权。如果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国家丧失独立,人权又从何谈起。
中国的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脚踏实地干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而不是脱离国情、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搞自由化的“精英”。中国人民选择共产党的领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要想使中国的未来掌握在人民大众手里而不是资产阶级手里,作为跨世纪的青年知识分子,就必须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走出自我,走与工农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
(作者为贵州省六枝特区计委干部,25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