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8阅读
  • 0回复

单腿走草原 男儿志如铁——记白城兵器试验中心高级工程师陆载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6-18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单腿走草原 男儿志如铁
——记白城兵器试验中心高级工程师陆载德
苏扩善 许志敏
他走两次才能迈出一步,一步还不到常人步幅的2/3。
人民解放军行列中唯一的独腿大校、国防科工委白城兵器试验中心高级工程师陆载德,就这样在科尔沁草原度过了他兵器试验生涯的35个寒暑。
“残疾人的安慰和快活,莫过于能和正常人一样工作”
那还是解放前。陆载德8岁时因病左腿高位截肢,父母忧愁地望着他那条空荡荡的裤管,郑重地嘱咐:“孩子,我们不能养活你一辈子,你好好读书吧,也许知识能为你挣碗饭吃。”
他开始拚命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挥桨前行,以优异成绩读完小学、初中。上海解放后,他考入清华大学,很快成为同年级中的优秀生。
50年代中期,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面临大学毕业的陆载德向组织表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1955年6月的一天,新中国兵器试验场第一任场长张贻祥将军到北京选调人才,看中了陆载德这个毅力超群的年轻人。陆载德听完张将军关于兵器试验事业的介绍,激动不已:“能用我学的知识为祖国的兵器试验尽力,草原上的艰苦又算什么呢?”陆载德为自己能像正常人一样被选调到国防科研战线而感到高兴。
不久,这位独腿青年离开北京,来到了科尔沁草原。初建的兵器试验场仅有日伪时期留下的12个半球型飞机堡。白天,陆载德和战友们一样到草原上测绘、打桩、收集资料;夜晚,他在帐篷里的油灯下计算和整理资料。两个多月后他写下的厚厚三大本笔记,展示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献身祖国的赤诚之心。
考虑到陆载德在草原上奔波困难,领导决定叫他负责建立靶场图书资料室。他把组织的关怀当作对知识分子的信任,像身体健全的人一样尽心尽力,不仅自己动手制作了书架、书柜,而且通过同学、亲友,收集和购买到了大量兵器科研书籍和资料,很快建起了靶场第一个资料室。他说:“领导和同志们对我没有另眼相待,再苦再累也心甘”。
“身体虽有残疾,但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不能降低”
陆载德常说:“我虽然是个残疾人,但还是个党培养多年的科技干部。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不能降低。”
1966年,兵器试验基地装备了一台电子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陆载德发现有些方面不能适应兵器试验,他就到处收集资料,注意来自各方面的科技信息。当他获知一种国产宽行打印机可以引入配套时,就把计算机与打印机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自己设计制造了中间的联接设备,使计算机的使用效益大大提高。他的革新成果,10多年后仍为计算机界所公认,被授予科技进步奖。
陆载德所具有的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责任感,不仅表现在30多年创造了十多项科研成果,而且表现在重大决策中的智囊和参谋作用。1980年,在增添某先进的科研试验设备时,原方案是购买两台,一台投入使用,一台留作备份。平时就十分关注科技发展动向的陆载德,对这种新设备早已了如指掌。根据这种设备的性能、特点,他认为在国家财力尚不充足情况下,买一台足以满足需要,节省的经费可以购进另一种机器。当有人提出“万一设备故障,缺乏备份,影响试验任务”的疑问时,陆载德胸有成竹地回答:“这种设备容易出故障的部分只有几处,我们只需在这几处作备份。”他拖着一条腿到领导家里反复陈述理由,直到被采纳。10年来的使用情况证明,陆载德的建议是科学的。
在兵器试验场采访,我们发现有人称陆载德不是“陆高工”,而是“陆高参”,因为他在30多年中,多次在重大决策中起到了高级参谋的作用。比如他近10年主持的低空弹风测量系统、自动光色度测量仪、脉冲激光参数测试仪等课题的研究与设计,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谈到陆载德的高度责任感,白城兵器试验中心的人们总要说,陆高工爱护设备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对基地的一台老式计算机,陆载德靠着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把它重新组装,在某些部位实施革新改造16项,使其运算速度提高了70多倍,稳定性和可靠性也大大提高,实现了多功能综合利用,在国内首屈一指。20多年后,参加过这种计算机设计的一位专家看到这台计算机仍在运转,惊讶地对陆载德说:“老陆啊,你们的机器所发挥的作用,是全国第一流的。”
“残疾人在事业上要有所成就,必须付出数倍于常人的牺牲”
这是陆载德30多年的体会。
他一年四季只能穿胶鞋,至今已磨坏了6条铝合金假腿。当年,兵器试验缺乏科技干部,陆载德担任炮弹飞行的测试工作,拖着假腿来往于炮位和测试点。冬天,冰雪覆盖,狂风扑面,常人可以背转身子退着走,他却只能迎风而行,任凭风雪抽打;夏天,青草掩埋了地面的坑坑洼洼,稍有不慎就会摔倒。由于终日奔走操劳,他的假腿变形,几乎成了“丁”字型。假肢与残腿之间磨出的血泡疼得钻心,他背着别人挑破血泡垫上毛巾继续赶路。为了积累第一手资料,他一次次谢绝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劝阻,常年奔波在草原,完成了某新型火炮的动态测试课题。
60年代初,靶场购进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陆载德又承担了调试计算机程序的工作。对组织的信任,陆载德感到莫大的安慰和振奋。在北京调试计算机期间,从所住的招待所到计算机研究所,途中要换两次公共汽车,每次往返有4公里步行路程。8个多月里,他风雨无阻,累计走过了近1000公里的路程。这对于只有一条腿的人,是多么艰辛而漫长。
为了将自己的知识献给祖国,他多次放弃了进大城市的机会。1957年,根据他的身体情况,当上级决定伤残人转业时,他父母希望他转业回上海。但他服从组织决定,就地脱军装,成为兵器试验场的职员干部;1963年他结婚后,不但没有到爱人所在的北京,反而说服爱人来到了科尔沁草原;1981年,他的弟弟在北京为他联系好了工作,他仍然说:“兵器试验场更需要我。”
1984年,陆载德又一次穿上军装,1988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虽然已年近花甲,但初衷未改。最近几年组织上连续安排他去疗养,他一次也未去。35年中他有30年出满勤。研究室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在白城兵器试验中心期间,他先后放弃正常休假400多天,节假日加班上千天,平时加班加点折合1300余天,累计近3000天,相当于多工作了8年!
陆载德含辛茹苦地回报着组织的信任:调试成功了我国兵器试验的第一个计算机程序;同时记下了20多万字的技术资料。他的贡献,使我国的兵器试验数据处理,开始由手工计算过渡到计算机处理。
陆载德在科尔沁草原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印:取得重要科研成果10多项,被评为“模范科研工作者”,荣立过一等功,连续9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多次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军英模、全国劳模大会。
他为什么甘心付出数倍于常人的牺牲?陆载德在今年6月中旬国防科工委召开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说,“为的是把党给的知识奉还给党的事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