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6阅读
  • 0回复

1991年国际大事回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17
第7版(国际)
专栏:

  1991年国际大事回顾
▲3月25日,马里首都巴马科发生兵变,次日以杜尔中校为首的马里全国和解委员会接管国家政权。
自1990年以来,马里政局开始发生动荡。今年1月和3月巴马科发生了骚乱,造成人员伤亡,使原有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特拉奥雷为此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在首都以及另外一些地方实行紧急状态和宵禁,但无法遏制局势的恶化。反对派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要求特拉奥雷立即辞职,解散内阁和议会,以及成立公共安全委员会接管政府直到举行全国大选。特拉奥雷虽然作了一些让步,但拒绝交出总统权力。26日凌晨,以杜尔为首的一批中级军官将特拉奥雷逮捕,宣布成立全国和解委员会,中止宪法,解散政府和单一政党——“马里人民民主联盟”,执政22年之久的特拉奥雷政权宣告结束。        (杨汝生)
▲3月26日,阿根廷、巴西、巴拉圭、乌拉圭4国总统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签署了建立“南锥体共同市场”(又称“南方共同市场”)的《亚松森条约》。条约规定这4个南美洲国家于1994年12月31日正式组成共同市场,在此之前将逐步减少4国间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实行统一的对外关税,4国还将协调它们的宏观经济政策。这4个国家总面积为1179万平方公里,占拉美总面积的59%,总人口1.9亿,占拉美人口的44%,国内生产总值达4150亿美元,占拉美国内生产总值的51%。《亚松森条约》的签署,标志着南美洲一体化进程进入新的阶段,对拉美一体化和整个第三世界进行的南南合作将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李志明)
▲3月31日,阿尔巴尼亚开始举行首次多党制议会选举。11个政党、团体参与角逐,选举结果是:在250名议员席位中劳动党获得169席,取得2/3的多数。去年12月成立的民主党获75席,希腊少数民族民主联盟和老战士全国委员会分别获5席和1席。在此基础上,4月召开的第十二届人民议会通过了《宪法要则》,改“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选举劳动党中央第一书记阿利雅为首任总统。该《宪法要则》强调“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是“议会共和国”,“人权、多元化是国家的基础”;规定政党与国家完全分离,禁止政党在国防部、内务部的部队和军事机关、外交部、驻外机构以及检察、侦察和法院中进行活动;规定实行总统制;取消了原宪法中有关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内容。5月,阿议会批准了由原临时政府首脑纳诺组成的新内阁及其施政纲领。          
         (朱富贤)
▲4月22日—29日,南极条约组织第十一届特别协商大会第二次会议在马德里召开。来自中国等39个南极条约组织成员国的3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在就南极的环境保护、科学考察及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广泛的磋商后,通过了《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正式草案》,这是人类为保护南极而制定的第四个环保文件。
议定书的核心是,今后50年内禁止在南极大陆进行任何采矿活动。根据议定书,南极地区是用于和平与科学目的的自然保护区。议定书规定了保护南极和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所要采取的必要措施,以及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和科研活动的准则。
在10月召开的南极条约组织第十一届特别协商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美国、德国、阿根廷等23个协商国签署了议定书。这项议定书将在所有26个南极条约组织协商国签字后于1992年10月3日生效。
      (何崇元)
▲3月28日,黎巴嫩政府正式通过决议,宣布解散境内所有民兵和武装组织,并命令他们在4月30日之前把武器上交给政府。5月1日起在黎巴嫩全境部署政府军。
4月25日,由琼布拉特领导的社会进步党及其属下的德鲁兹民兵首先执行命令,交出了武器;4月28日,什叶派阿迈勒运动民兵也决定上交武器;同一天,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在访问叙利亚时,劝说真主党民兵交出武器和解散民兵;4月29日,黎巴嫩最大的民兵组织——基督教的黎巴嫩力量民兵领导人终于同意上交武器,并于当天开始将重型武器交给政府军。
5月1日,黎巴嫩政府军开始在原被各民兵组织控制的地区部署军队,并逐渐控制了大贝鲁特区的北部、东部和东南部,以及全国所有的港口。
7月1日,黎巴嫩政府军开始向南部地区进发,但遭到了驻扎在赛达周围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和逊尼派穆斯林民兵的抵抗,双方发生了冲突。7月4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同黎巴嫩政府就在黎南部部署政府军问题达成了协议。巴解游击队从南部地区撤出了重武器,并回到了难民营,政府军全部控制了赛达及其周围地区。  
                        (赵章云)
                      (未完待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