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贺“老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17
第8版(副刊)
专栏:

  贺“老国”
谈峰
今年一开门,有的同志曾脸带难色,话含悲声,说国家经济又是“开门见愁”,只有乡镇企业、外资及合资企业看好,眼下的日子是“一靠‘老乡’,二靠‘老外’(企业)”。
听此戏言隐语,我有点心酸。国营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真的靠不上吗?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其骨干是国营大中型企业。如果这主体“老国”真的不如“老乡”、“老外”企业可靠,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厦岂不要倾斜倒塌?
“跟着感觉走”,跟着感觉说,之所以常常上当,除其对应了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是立刻理解的东西这一哲理,也还有“感觉疲劳症”作怪。其症状是:感觉到了的东西因年长月久而失去原有的感觉。“人在福中不知福”即如是。一些同志靠大中型企业过日子的感觉,或许也是如此消逝的。国家搞四化建设,几亿城里人的吃、穿、住、行、医,钱从哪里来?主要靠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利税。保卫国家安全的“弹、箭、星”,飞机、大炮、坦克,谁能生产?全靠“老国”。
记得在资产阶级自由化似乎有点“时髦”的时候,有过一种怪论:国营不如集体,集体不如私营,私营不如中外合资,合资不如外资。说这话的除了“精英”,当然也有说气话的,也有“餐桌论坛”的三流评论员,思想上的“二迷瞪”,也有人云亦云者。不过从字意上讲,那个排列所有制优劣座次的梯形斜坡,确实是社会主义退向资本主义的滑道。危险,滑不得。
话也得再说一层。在主要靠“老国”的前提下,还能靠“老乡”、“老外”企业,这三靠比改革开放前只有一靠不更好吗?这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特色。
这特色多美。就说靠“老乡”吧,国家一分钱不花,一个个乡镇企业就在平地、山沟、戈壁拔地而起,去年一年走向世界的产品,换回了100多亿美元,比当年引进的外资还多得多。
靠“老外”(包括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这种“借鸡生蛋”的景色,也挺开人眼界。借鸡生了蛋,就能孵出自己的鸡。鸡再生蛋,蛋再生鸡,……这种借他力更生之美,之实惠,不亚于嫁接到自己庭院里的山花野果。
早就听到有的“老国”说,如果把给“老乡”的自主权,给“老外”的优惠条件,也交给他们,在平等基础上竞争,他们也是能够闯荡天下的好汉。恕我倚仗“言者无罪”的原则妄评几句。我觉得这话一方面欠缺点实际,一方面也有相当的道理。给他人之自主权和优惠条件,是为了吸引他们掏出兜里的钱投到社会主义生产建设上来。当然,也使他们有利可图。国营企业是由国家投资生产建设,彼此在有些方面不能完全相比。如果比,应当以自身条件之优比他人条件之劣,以己经营之短比人家经营之长。站得高一点比,可比出个金泉来。
那话里的道理是显然的。“老国”作为国家的脊梁,负载太重,营养太少,新陈代谢太慢,体内经络也需调理。前不久党的中央工作会议,把进一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问题列为唯一的主题,这在我们记忆里似乎没有先例。会议定出的改善大中型企业外部条件的12条措施,改革企业内部运转的8条方针,又实又活,是给大中型企业强骨、活血、提神的长效佳品。“老国”得此殊荣,获此灵丹,应当最热烈的祝贺。祝“老国”化殊荣灵丹为力量,登上产品质量和效益的高峰,在国际擂台上显显社会主义的威风。同时,也希望“老乡”、“老外”企业办得更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