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永远的旅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17
第8版(副刊)
专栏:

  永远的旅途
刘爽
从小向往火车,第一次坐火车只坐了几个小时,还没平息激动,到站了。没坐够。
如今经常出差,渐渐地惧怕火车,因为一声汽笛之后,是忧伤的别离和难挨的旅途。
最近一次出差却被一列火车所感动,以至于遥远的汽笛声会在夜晚渗入梦境,我看见我在家的安逸氛围中享受梦境时,那列火车已经走进戈壁了。43/44包乘组的人们,那一声遥远的汽笛,就是他们悠长的一声叹息,尾音在夜空中拖得长长的。
这趟火车有着无穷无尽的旅途,北京铁路局大同列车段的乘务员们从家里一出来,就意味着5天5夜的车上生活。他们先是在北京大同之间开出95/96次,两过家门而不入,然后便开始那最艰苦的35个小时的行程了。从北京到兰州,途经6个省、自治区,火车在荒原上向西向西,越走越荒凉。沿途所见不是江南的市井繁华和山水秀美,而是腾格里沙漠的单调和茫茫戈壁的寂寥,车行三四十里不见一个动物。黄昏时分过沙漠,正是夕阳残照,人们面对车窗外一片无生命的世界,往往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奈。
乘客是人,列车员也是人,他们却要在车上微笑着工作。旅途寂寞吗?每个包乘组都组织一个小小演出队,表演歌舞、讲幽默故事,邀请乘客参加娱乐活动;西北干燥吗?一出站两位列车长便从两头车厢开始为您倒上第一杯水,数百个茶杯,要打多少壶水呀;夏天过沙漠时,车厢温度高达50℃,列车员提着壶冷水给乘客冲手巾,擦个凉水脸吧……怪不得他们被铁道部评为红旗列车,还被山西团省委命名为先锋号。
这列火车也是个极为特殊的小社会,乘客来自44个民族,风俗习惯、文化层次都很复杂。餐车专门开设了清真席。去年8月,一位80多岁的维族阿訇从银川上车,途中自己带的食品吃完了却不肯到餐车去。列车员热情地邀请他先参观一下再做决定。老阿訇看到从炊具到餐具都是那么讲究,就坐下不走了,当他捧起一碗面条时高兴地连声说:“热合买提(谢谢)!”
包乘组多数是双职工。有位职工的孩子刚12岁就在脖子上挂把钥匙独自在家过春节,想爸爸妈妈了就按下收录机:“孩子,你要是饿了饺子在冰箱里自己煮着吃,要小心……”
双职工列车员们都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他们经常是在会车的三五秒钟内互相看上一眼。每到快会车时,连休班的人都会自动醒来,站到窗口去。那时一车停着,一车飞驰,在火车闪身交错的一刹那,爱情的飞虹跨越时空。有什么能比这更苦涩,又有什么能比这更甜蜜?有什么能比这更微不足道,又有什么能比这更弥足珍惜?
列车长赵继永总是满头大汗,夏天无论多热,都得戴帽子打领带;常丽君列车长当了16年列车员了,丈夫是运转车长,夫妻俩经常见不上面,互相都不知道谁在哪儿。这些列车员许多都有职业病——胃病和关节炎。打扫车厢出一身汗,到站一开车门吹得透心凉。这列火车能途经四季,假如北京是秋季,到了内蒙古便是严冬,过沙漠是酷夏,到兰州是初春。
临下车时,曾在这里当了多年车长的赵立晋摘下襟上的共产党员徽章送给我做个纪念。那是一枚红亮亮的小徽章,我还没看见过其它行业的人戴它。这是一些普通的人们,却有着非凡的灵魂。而他们,一听到汽笛,便溶入了列车,而列车也就是他们自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