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提高相声创作的文学品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6-19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提高相声创作的文学品位
薛宝琨
近年来相声创作的水平几至停滞,题材狭窄、手法单调、趣味和格调陈旧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原因自然多种多样,但就总体而言则是文学品位不高。一是文学意识和观念模糊,二是对理论和批评冷漠,三是对相声优秀传统知之不多,四是对其它艺术门类经验缺乏借鉴。在相声创作的过程,更多考虑的是技艺性的“包袱”,而较少对生活底蕴的开掘。往往以一般情绪的宣泄取代对艺术的抒情,以琐细生活事例的罗列取代对艺术形象的塑造;事件的过程不是展现性格的情节化过程,而大抵只是抖落“包袱”的技术性程序,如此等等。因此,还鲜有像50年代《买猴儿》中“马大哈”那样的典型形象出现。就相声的本性而言,是以讽刺为其特长。但由于文学意识和观念的模糊,讽刺变得极其粗、浅、直、露,缺乏讽刺的锐意。于是,讽刺诚如鲁迅先生论述晚清小说时所说,变成了一种浮薄的政治“谴责”。这自然不会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相声仅仅满足于一般的消遣和娱乐性。这当然有悖大多数作者的初衷。相声如同其它艺术一样,只能借助美的潜移默化作用去开启人们的心怀、铸造人们的灵魂,而绝不应成为“骂大会”和“出气筒”。显然,这也与多年来极“左”思想的影响相关。
无理论意识在不少作者中也是普遍存在的。轻视艺术批评,把相声评论当作是理论家个人的事是一种表现。漠视艺术批评,只许说好不许说坏,把相声评论当作作品的附庸乃至“捧角”文章,也是一种表现。敌视艺术批评,把艺术上的争论讨论当作是个人间的相互攻讦又是一种表现。于是,不仅艺术家失去了反馈和自察的耳目,也同时赶走了不少有志于曲艺和相声理论的研究者和批评家。使本来就极其孱弱的相声艺术理论同样处于停滞状态。相声创作处于盲目性之中。
对于相声的艺术传统和传统相声的基本精神,由于“左”的影响,过去大抵是全盘否定,缺乏科学分析的。因此,多年来所谓继承和出新也大抵只是以形而上学的方法,进行技术性的肢解和模式化的套用。须知,传统相声是传统文化宝库的一部分,不仅是市民文化和市民精神的写照,也是中国民众的性格、意志、理性和智慧的生动纪录。民众的乐观和务实精神、韧性和滑稽性格,构成了中国人的“软幽默”,这是一种“批龙鳞于谈笑,息蜗争于顷刻”的高妙艺术,自嘲以讥刺、委婉而多讽,为我们今日相声的讽刺和描摹不同层次人物的心态,提供了相当全面的艺术经验。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确是大不相同的。
对于其它艺术门类的历史和现状、热点和难点,相声应该左顾右盼以阔视野、以启灵气。最后,还是要强调,提高相声的文学品位,不是抹煞相声的通俗性和喜剧性,不是去附庸风雅、故作高深,而是对相声的生命——“包袱”的强化和拓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