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决策的力量——记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18
第2版(经济)
专栏:

  决策的力量
——记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
本报记者 张安南
每次到厦门特区采访,都有新感受。近日前行,深感领导者的决策颇具远见。
    抓住机遇“三级跳”
与台湾一水之隔,是厦门一大地利优势。
有了机遇,优势才能发挥出来。1979年,邓小平同志倡议创办经济特区,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验。这对于厦门简直是“天赐良机”。而1980年元旦,大型客轮“鼓浪屿”号从厦门港驶过国民党军队驻扎的大担、二担岛屿附近的海面,首航香港成功,是硝烟弥漫32年的台湾海峡闪出的一束祥和之光,又给厦门兴办经济特区增添了一个契机。厦门决策者不失时机地向党中央和国务院呈送《关于建设厦门经济特区的报告》。同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厦门的湖里,划出2.5平方公里,设立经济特区。
2.5平方公里的经济特区很快形成了规模,但范围太小,施展不开手脚。1984年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视察厦门特区后,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了厦门扩大特区范围的请求,并指出,这是为了发展我国东南部的经济,特别是加强对台工作,而作出的重要部署。当时台湾企业迫于台币升值和劳工短缺的压力,急于向外移资,而厦门敞开大门办特区,正好为他们开了一条大路。
伴随着厦门特区扩大到全岛,出现了以台商为主的投资热。平均每年有上百家“三资”企业被批准,到1989年春,“三资”企业已达600多家。厦门决策者再次报请在岛外开辟台商投资区。1989年5月,国务院批准了厦门市辖的经济特区、杏林区和海沧镇,作为鼓励台商投资开发区,杏林、海沧同时享受特区现行政策。这就是厦门特区的“三级跳”:从湖里到全岛,由岛内到岛外,面积比特区初创时扩大了100倍。到今年10月,共批准“三资”企业1171家,合同总投资34.8亿美元,其中合资11.7亿美元,占大陆吸纳台资总额的1/3还多。
    从“砖”做起
厦门虽然在1928年就有了机场,但从国民党最后一架军用飞机从这里飞往台湾后,厦门机场即处于金门炮火射程之内,也就荒废了。没有机场,何以办特区?
厦门的决策者并没有去靠“炒地皮”赚现钱,而是从“一块砖”做起。厦门之“厦”须用一块块砖筑起,厦门特区批准的第一家独资企业,就是印华地砖厂。现在其规模、产量皆倍增,总经理陈应登先生正忙着筹建新厂。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很大,厦门运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大胆利用外资,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厦门国际机场,是用的2000多万美元科威特贷款,仅1年8个月就建成通航;随后又成立了航空公司。厦门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量已超过百万人次,居全国第6位。东渡港二期工程和自来水扩建工程也是分别利用世界银行和日本的贷款建设的。过去的10年,厦门特区通过利用外资和自我积累,直接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达12.89亿元。随着外商投资高潮迭起,新的一轮总投资为21亿元的10大基础设施建设早已拉开序幕。市委书记石兆斌说,厦门特区的发展取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
    “智取”唯上
厦门是在老市区里办特区的。几任市委书记、市长都说,改造老城市、老企业,既不能拚资金,也不宜拚设备。厦门有发达的教育基础,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占总人口比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智能,“以智取胜”唯为上策。所谓“智取”,就是要善于运用全人类的智慧来发展自己,把世界的先进技术拿过来,为我所用,不是“循规式”、“超赶式”,而是“跳跃式”前进,以求捷径。于是,他们引进了号称“世界感光之尖端”的美国柯达彩色感光新技术,使中国感光工业向前跨越了20年,闯入了世界感光工业6大强国之列。厦门特区400多家老企业就是这样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改造,并引入了“三资”企业的经营机制。现在,这些老企业的产值上千家“三资”企业不相上下,税利却高出了一大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