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义务植树基地化 劳动休养相结合 北京郊区涌现上千个“小林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19
第2版(经济)
专栏:

  义务植树基地化 劳动休养相结合
北京郊区涌现上千个“小林场”
本报讯 义务植树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北京城郊绿化事业的发展。经过10余年的建设,中央、市属1158个单位建立的义务植树基地,如今郁郁葱葱,宛如一个个新生的“小林场”,把北京城郊装点得更加美丽。各单位的职工在自己的基地里植树造林、生产劳动,既美化了环境,又提供了休息娱乐的场所。
10年前,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的决议后,首都中央、市属各单位积极响应,组织人马上山植树。北京市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认识到要把义务植树深入、扎实、持久地开展下去,达到栽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的目标,就要充分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把责、权、利结合起来,实行造、管、护一条龙,建立各单位的义务植树基地。1985年市委、市政府联合发文作了明确规定,各区县也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促进了义务植树基地化的发展。
义务植树基地化改变了过去大兵团作战、大轰大嗡的造林方式,减少了组织协调的工作量,各单位有了稳定的造林地盘,责任明确,提高了造林成活率。铁道部在关沟的造林基地有5000余亩,每年有几千人参加植树劳动。他们利用部机关拆除的旧活动房屋和破旧门窗木料,建起简易房屋1300多平方米,开辟基地庭院4处,为上山劳动的同志创造了吃住等生活条件。北京市建筑工程总公司是承担义务植树人数最多、任务最大的单位。过去他们采取临时召集人员突击的办法,每年植树20余万株,用工高达5万个,用车两千多台,成活率仅37%。后来他们建立植树基地,组织造林专业队,采取一月一换班的办法,每年植树40万棵,成活率上升到86%。每年光车费就节省近万元。
一些单位在自己的绿化基地,还发展副食品、果品生产和建立旅游、休息等场所,使基地有了收益。北京饮食服务总公司在基地先后栽植果树6000多株,建起了鸡舍和兔房,可饲养蛋鸡1万只,家兔300只。基地建起7年来,为职工提供鸡蛋46万公斤,肉鸡9万多公斤,年产果品1万多公斤。冶金工业部1984年建设绿化基地。环境绿化、美化后,办了一所疗养院,每年接待全国冶金系统的劳动模范和离退休职工3000余人次。过去的荒山秃岭成了环境优美的乐园,职工们感到无比的喜悦。
近10年来,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到140万人次,共植树6900万株,绿化荒山荒滩28万亩。 
           (高保生 张云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