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奔小康的脚步声——安阳市农村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素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19
第2版(经济)
专栏:

  奔小康的脚步声
——安阳市农村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素描
本报记者 江绍高 刘勇
几年前,一个连“啤”字都念不准的村干部,居然成功地办起了年产1.2万吨的安阳五星啤酒联营厂,引来了四方提货车;
几个高中毕业生,凑了2000元钱,加上贷款,生产饼干。去年以来,他们发展面粉加工、饼干方便面、包装、印刷、运输一条龙,年利税300多万元,成了小有名气的饼业公司……
类似这样的故事,只要你在河南省安阳市各县农村走一走,会听到许多。霜降前后,记者来到这里,除了看到乡村干部和农民农业丰收后的喜悦外,感受最深的还是他们大办乡镇企业那股劲头。正如一个村干部说的:“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的话题变了,现在想的、干的是如何奔小康。”
    心中有本明白账
去年6月,新任市委书记刘振歧到所属郊区和5县调查,深感发展农村经济的紧迫。联产承包,农业丰收,吃穿不愁。这是农村第一步改革的伟大成果。但如何有新的突破,使农村富裕起来,仍然是个新课题。农村一个突出的问题,县乡财政缺乏实力,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工副业发展太慢。
他们算了一笔账:到本世纪末国民经济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安阳市480万人,410万在农村,就算人均2000元吧,就是80多亿元,而1989年全市农业产值加上当时10亿元乡镇企业的产值,也只24亿元。而且,农业连年丰收,小麦亩产三四百公斤,玉米亩产500公斤上下,皮棉亩产达到六七十公斤,再增长的幅度有限。显然,农村奔小康,单靠农业是困难的,比较可行的路子是:在巩固和提高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加快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这笔账,从市里算到县里,从县里算到乡村。刘振歧包里装着三件东西:笔记本、钢笔、计算机,常常不和县里打招呼,直插乡村。一次全市研究乡镇企业的会上,一个干部发言。刘振歧插问:有什么实际内容没有,没有,就不要讲了。在场的干部震动了。据说,这个干部后来连饭都没吃好。但这一下,却对工作是个大的推动:奔小康不容易,要实实在在带领农民干!
    科技和农村生产要素相结合:潜力估不透
安阳市上上下下都动起来了。
一位村干部七上北京,找科研单位联系开发项目;一位乡干部为与某科研所商谈一化工项目的技术转让,五上沈阳。
安阳发展乡镇企业,把眼光盯在科技上。他们到大专院校、科研所找项目,因为那里有一些科研成果躺在档案柜里;他们找大中型企业,那里有一些可以向农村转移的生产项目。一年多时间,全市新上1200多个项目,绝大部分来自这里。农村有场地,有劳力,农民手里有闲散资金,这些生产要素一经与科研成果、配套项目有机结合,就能变成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一下,农村的力量估不透了。
在林县太行山下的姚村镇,有两个村——史家河、定角,两个村办企业都是生产汽车配件,那大片的厂房,忙于翻砂、加工的工人,出出进进的汽车,你真想不到这是村办厂。这里邻近山西,有煤,当地有铁矿,加上省机械冶金研究所的技术,因而汽车配件生产很红火,产品不仅国内需要,还出口。今年,两个厂各投资上千万元扩大再生产。姚村镇过去加工配件有基础,这两年,全镇集资3000多万元,对30多个产品适销对路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使汽车底盘配件、煤矿配件、道岔配件、运输设备配件的生产成了气候,新增产值1亿元。
农村资源丰富,只要有人领头,搞到了适合开发的新技术、新项目,发展乡镇企业的路子宽得很。安阳县曲沟乡南固现村的新华造纸厂,利用收来的破布条、破棉絮作原料,生产油毛毡用纸,一年利润上百万元。汤阴县是玉米高产区,产1亿公斤玉米粒就有1亿公斤玉米芯,过去当柴火烧,现在上了两个村办厂:汤阴县糠醛厂、汤阴医药材料厂,两个厂都不是简单的再加工,附加值都比较高。今年建厂,今年利润都有几十万元。糠醛是工业用的添加剂,4000多元一吨,11吨玉米芯可提取一吨;木糖膏是医药用木糖醇的中间体,3吨半玉米芯提取1吨,价值4000多元。你看,四面八方的玉米芯涌向这里,在很大的厂院里堆起了一座小山。一公斤玉米芯能卖角把钱,农民也乐了。
    办企业激起农民钻研科技文化劲头
提高乡镇企业的竞争力,关键看企业素质,提高企业的素质摆到了首要位置。滑县白道口镇有个豫北线材总厂,生产16个品种103个规格的电缆电线。走进这家村办厂,一个崭新的面貌:厂房是新的,生产线是新的,还设有质量检验部门,新产品开发中试车间。厂长是个明白人,且不说外地有多少厂家生产电线电缆,就是在白道口镇1.5公里为半径的范围内,就有50多家。出路只能是靠产品质量取胜。滑县的新华造纸厂,是3年前由道口镇东关村第一村民小组组长孔凡伧领头集资建起来的,如今是省特级信用企业,省乡镇企业系统一级先进企业。孔凡伧46岁,通过函授学习,成为经济师。他懂得办企业靠人才,靠素质,把农民转变成企业工人、企业管理者,不培训不行。他先后请大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厂讲学40余人次,送70多名企业骨干到大企业培训,全厂80%的职工参加TQC全面质量管理学习,70%以上的管理干部参加了现代化管理函授教育。全厂270多名干部职工,其中有30多名技术人员,1名高级工程师。技术力量给企业带来效益。孔凡伧发现35克至40克单胶薄型纸市场紧缺,他马上组织技术攻关,从市场调查到正式投产,仅用一个多月时间,连专家都称赞他的高效率、高效益。
滑县的例子在安阳市乡镇企业中算是一般的,林县、安阳、汤阴等县更突出些,他们在上新项目、在技术改造扩大再生产的同时,舍得下功夫培训厂长、经理、工人,他们把这叫做“脱胎换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