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晚霞映丰碑——来自中顾委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6-26
第1版(要闻)
专栏: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

  晚霞映丰碑
——来自中顾委的报告
新华社记者 邹爱国 周立宪
中南海。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
这里,聚集着一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记者在这里采访,探寻着这样的问题:这些身经百战,为党、为国家、为民族立下丰功伟绩的老共产党员们,退居二线、三线后,是怎样保持永不衰竭的昂扬斗志,奋发不止的革命精神的……
    “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终身奋斗的目标!”
这个党小组,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党员的年龄大——最年长的95岁,最“年轻”的82岁,平均年龄87.3岁;党龄长——绝大多数是大革命时期入党的老党员,最晚的入党时间是1938年。
这个党小组,是中顾委第7党小组,现有党员25人。
1985年10月,全国党的代表会议之后,一批不再担任中顾委委员的老同志,继续在中顾委过党的临时组织生活,由他们组成中顾委临时机关党委的第6支部。这个支部的36名成员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大家推选何长工担任党支部书记。
“要我当,可以,不过,我得找两个身体比我好点的当助手。”何长工提了个条件。
大家又推选袁任远、李贞任副书记。何长工指着他俩说:“如果我不行了,他们两位就顶上。我们这些老同志离休了,但我们不能离开党,不能离开组织。我们人退志不能退,党的信念不能退。”
当时这个第6支部的成员还有:李井泉、肖劲光、傅钟、杨献珍、周扬、林铁、帅孟奇、郭化若等著名的老共产党员。
从此,第6支部开始了不寻常的组织生活。5年过去了,第6支部一批老同志先后与世长辞,一批新退出中顾委的老同志又进来了,第6党支部也改成了第7党小组。不论是何长工、张苏任支部书记时,还是黄火青、平杰三、赵毅敏任党小组长时,他们两周过一次组织生活的制度一直坚持着。
今年6月12日上午,是第7党小组的组织生活日。出席这天会议的有8位老同志,他们有的拄着拐杖,有的由别人搀扶着,准时来到会议室,围坐在一起畅谈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的历史。记者旁听了这次党小组会。
90岁的黄火青第一个发言。这位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习惯地打开他的绿本子,上面写着他的发言提纲。为了准备今天的发言,他昨天一夜未睡好。
他说:“我们党是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持党的领导。如果放弃党的领导,就意味着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社会主义江山付之东流。”
小组会一直开到中午,大家意犹未尽。从他们的发言中,记者强烈地感受到,他们虽然退出了领导岗位,不再担负具体工作,但是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依然那么坚定,对党的事业依然那么忠诚,对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依然那样关切,对党和国家的前途依然那样充满信心。
“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终生奋斗的目标。为了党的事业,我们要在晚年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已故中顾委常委何长工这段话,表达了老同志的共同心声,曾被薄一波同志在中顾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引用,受到大家的热情赞扬。
为了党的建设,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中顾委的许多老同志就是以这种精神忘我工作着。高扬、章蕴就是杰出代表。
中顾委委员高扬从第一线退下来以后,认真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怎样更好地加强党的建设。这位在“一二九”运动中投身革命的老同志,无论是在河北任省委书记时,还是在中央党校任校长时,都十分关心党的建设。他说:“我长期从事党务工作,应该为党的事业尽我之所能。”
他提出,党的高级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讲党性要坚持一切从党的事业出发。在党的会议上,他直言不讳地批评违反党的原则的人和事。
这些年来,高扬撰写了许多文章,仅有关加强党的建设的文章就有20多篇。有人问他写文章的诀窍。他笑道:“一研究调查,二勤奋读书。”
高扬读书广泛、孜孜不倦,早已闻名。无论是政治、经济方面的书,还是历史、文艺方面的书,古今中外,他无不涉猎。他认为:“党的高级干部不注意学习,不经常读书,就做不好工作,就不配当党的高级干部。”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原中纪委副书记章蕴这样一个故事:冬日的北京,寒气逼人。北京汽车制造厂转向机分厂四工段党支部接到通知,章蕴要参加他们的支部会。听到这个消息,年轻的支部书记既高兴又不安:工段开会在一间简陋的工房里,这么冷的天,没有暖气,把老大姐冻坏了怎么办?
正在犹豫,章蕴已经进了门。支部书记不好意思地说:“这里条件太差了。”章蕴拍着身上的大衣说了句“我不冷!”就在工人中坐下了。
开会了,党员们开始发言。章蕴掏出了本子,认真地记起来。手冷得抓不住笔,她就向手呵气,一边呵,一边记;有时还在大家发言中插上两句,提提问题。天气虽冷,而会场上的气氛却很热烈。大家见章蕴那么大年纪,坐在那里全神贯注地听、记、问,也都忘记了冷。
这一年的冬天,章蕴参加了十多次不同系统、不同部门的支部会、座谈会,调查党员素质情况,听取各方面对提高党员素质的意见。除在北京外,她还到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调查。
在近100天的时间里,她记下了4大本调查记录。回到北京,她动手起草《全面提高党员素质是党风根本好转的坚实基础》的文章。她左眼完全失明,右眼视力仅0.06。写字时她左手举着放大镜,右手艰难地写下一笔一划……
就这样,在6年的时间里,章蕴通过调查走访,写下了13篇长达10万字的关于党的建设的文章。人们赞扬她的文章“有的放矢,言之有物,见解深刻”,谁能说得清楚,这些文章凝结了这位1935年投身革命的老党员多少心血!
  “搞些调查,琢磨点问题,是我们为党工作的新形式”
在中顾委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一份份调查报告:
康世恩:《对大庆青年大学生成长的调查与思考》;
黄火青:《关于中医中药的调查》;
谭启龙:《从“下丁家”所走的道路看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问题》;
方志纯:《林业生产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
戴苏理:《关于发展有机农业的调查》;
……
中顾委机关的同志告诉记者:近5年来,中顾委委员和退出中顾委的老同志大约写了400多篇调查报告。许多调查报告,经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批转中央和有关部门参阅后,得到好的反映,有的建议已经被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党委采纳;有的已经在报刊上发表,引起各方面的注意。
以新的方式履行自己的责任——是人们对中顾委委员从事调查研究工作的赞许。这些为革命操劳一辈子的老共产党员们,在晚年仍然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尽心竭力地起着“参谋和助手”作用,为党为人民的事业继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顾委常委王首道是上过井冈山,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老同志。他退居二线后说:“革命几十年,可以说酸甜苦辣都尝过,就是缺个闲哩。这个闲就是要静下心来,好好搞点调查研究,琢磨点问题。”
他不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后,便来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对当时农村出现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以及这个地区的民族工作、生产建设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写出了3篇有事实、有分析、有见解的调查报告:《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萌芽——湘西农村专业户和经济实体》、《两江河水颂伟业,三江灯光照宏图——湘西山区小水电大有可为》、《民族工业的春天又到来了——发展中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三篇报告引起了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在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郑天翔的住处,记者见到他刚刚送交党中央、国务院的一份调查报告。这位“一二九”运动中投身革命的老同志退下来之后,对两个问题感兴趣:一是如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力;二是如何搞活大中型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这份题为《对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意见》的报告,是他对几家大型钢铁企业广泛调查后,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写成的。他提出,首钢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依靠工人阶级,从严治厂,注重技术进步,勇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等经验值得推广。
77岁的郑天翔现在正在研究企业如何推广先进科学、加强技术改造的问题。他说:“只要我们真正重视技术改造,就能把科学转化为生产力,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退出了第一线,有了空暇,许多老同志重访以前战斗过的地方。他们在看望亲友,搜集革命史料的同时,也对当地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情况进行了调查。
1991年4月,中顾委委员、75岁的袁宝华回到了阔别51个春秋的故乡河南省南召县。这位长期从事国家经济计划工作的老同志,退下来以后依然关心着企业的情况。他在家乡尽管只停留了3天,仍忙于参观企业,召开座谈会。他说:“当年离开家乡时,我还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今日回来已是白发苍苍。想起当年和我一起搞地下工作的老同志、老党员,英勇奋斗,流血牺牲,如今活下来的屈指可数,真想大哭一场。但是,我看到家乡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看到青年时代的梦想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又真想纵情大笑一场。”
“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看到家乡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巨变,袁宝华热泪纵横。从河南归来,他带回的不是家乡的土特产,而是有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调查报告。有人作过这样的统计,袁宝华从1988年退居二线到现在,已经写了上百篇调查文章。
在采访中,记者还听到这样一桩事:一位为中国革命奋斗了60个春秋的将军,77岁高龄时,支撑着患了5年肺癌的病体,在当年江西苏区的山道上,每日驱车行程二三百公里,整整奔波了45天。回到北京,将军写完调查报告不久,便与世长辞了。他就是中顾委委员、前中央军委纪委书记甘渭汉。
一天下午,甘渭汉从250公里外风尘仆仆地赶到乐安县城。脚未停稳,又去全县两个有名的贫困村调查。走进农民张章生的家,他在屋子里这里看看,那里摸摸。床上只有一条又黑又烂的破被子。将军摸着这条破被沉吟良久。来到烈属邓丁生的家,将军揭开锅盖,稀粥里还掺着芋头。将军的泪水再也抑制不住了。
将军服了一片硝酸甘油,又叩开村头茅草屋的门扉,看望十几个聚居在这里的光棍汉,倾听他们的呼声。将军认真听着、记着。经过5天的奔波,他理出了症结之所在:有些掌握一些权力的“父母官”,已经从人民的公仆蜕化为人民的“主人”。有的人把国家拨给老区的建设经费攥在自己的手里;有的人有请必到,逢到必吃,逢吃必醉。他们徒有共产党员这一神圣的称号。如此状况,老区怎能改变面貌,人民怎能摆脱贫困?
一个半月的老区之行,将军的血色素降到只有正常人指数的一半。就在将军住进医院的那一天,一份9000字的老区调查报告送进了中南海。老区之行成了将军最后的行程,老区的调查报告成了将军的绝笔!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晚节,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中顾委的老同志们几乎每个人都是一部传奇故事。战争年代,他们前仆后继,英勇奋战,为新中国的诞生,身上留下了累累伤痕;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的未来呕心沥血,奔波操劳;退居二线后,他们言传身教,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了人民的尊敬,为我国180多万离休干部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1985年在全国党代会上,一些中顾委老同志主动请退。邓小平等同志在会见部分退出中顾委的老同志时赞扬他们,以实际行动为我党从终身制向退休制过渡起了表率作用。双目失明的总后顾问万毅将军在讲话中引用清人龚自珍的诗句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示退下来之后,仍要为党尽全力工作。
在“文革”中饱受磨难的万毅将军退下来之后,仍然关心着党和国家的大事,对生活充满信心。每两周一次的组织生活,他一直坚持参加。他并未因双目失明停止学习,相反,他博闻强记,对许多问题了如指掌,发言有理有据,阐述透彻。在生活会上,他谈得最多的是党风和社会风气问题。他常引用陈云同志的话:在整顿党风党纪问题上,不存在离退休问题。
1989年8月,北京热浪扑面。万毅来到京郊一家有7000多名职工的大厂进行调查。在38天中,他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参加各种会议,了解工厂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生产情况,询问工人的生活和思想情况。
老将军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了职工们的信任。有人还向他检举揭发个别干部存在的不正之风。为了一个普通工人的揭发材料,他找监察部,找北京市政府,找北京市经委,反映情况,商谈解决办法。有人劝他不要多管闲事。耿直的老将军说:“这类事群众找上门来了,我一定要管,而且要管到底。”
在最高人民检察院,记者看到这样一个条幅:“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这是原中顾委委员、原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苏生前为高检老干部题写的。
张苏常说:“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最重要的是保持晚节,不能忘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张苏一生生活简朴,吃的、穿的、用的都不讲究。几套料子服,是50年代为外事工作需要做的;热水瓶是50年代买的;台灯是建国初期一位工人为他做的。1985年检察机关统一着装,院里考虑到张苏等一批老同志长期从事检察工作,准备给他们每人做一套服装。张苏坚决不要,说:“我现在不做检察工作了,没有必要做检察服,做了是个浪费,我们不应当多花国家一分钱。”
在北京西城区一个院子里,记者采访了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94岁的帅孟奇。1985年她离休后,把全部精力和热诚倾注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上。她担任了北京市西城区关心下一代协会的名誉主席,参加孩子们的活动,向他们进行传统教育。她告诉孩子们先烈们用头颅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来之不易;勉励他们努力攀登科学文化高峰,为建设灿烂明天做贡献。
帅孟奇早年投身革命,读书不多。她常说,祖国要腾飞,教育是基础。她竭尽全力支援教育事业。1980年,她的故乡湖南省汉寿县遭受水灾,新民小学被冲垮。帅孟奇得知后,马上把她积蓄的5000元钱汇到了汉寿县。1984年,湖南团省委创办青年自学成才奖励基金会,帅孟奇又向基金会捐款2000元。1987年国家教委为提高教学质量成立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她除了自己捐了500元以外,还在亲友中募捐了5000多元。1989年,她又向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局捐款2000元,向团中央扶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的“希望工程”捐款2000元……
据粗略统计,这些年来帅孟奇捐给教育事业的钱达1.3万元。在大笔捐款的同时,她的生活却是低标准的。一双皮鞋穿了30年;家里的电视机还是一台31厘米黑白的。她的饮食更简单:中午以素菜为主,早晚喝点稀的。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大姐的钱是从嘴边省下来的。”
1978年,帅孟奇得到彻底平反,补发了“文革”中扣发的两万元工资。她毫不犹豫地把两万元工资和利息全部捐给了国家。
看到帅孟奇省吃俭用,有人劝她:“大姐,对自己不要太苛刻了,该吃的吃点,该花的花点。”帅孟奇笑呵呵地说:“我生活不是过得很好吗?现在国家还有困难,教育经费不多,工资我花不了多少,节余一点就捐一点,尽我微薄之力。”
中顾委的老党员们,堪称共产党人的楷模。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给亿万人民竖起了一座晚霞似火的丰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