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心系千万农家——记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朱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6-25
第2版(经济)
专栏:

  心系千万农家
——记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朱荣
新华社记者 孙本尧 刘思扬 孙勇)
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朱荣,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为了人民的利益,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深入群众,忘我工作,为我国农业发展和扶贫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前夕,我们走访了朱荣同志当年走过的一些山区、农村和他工作过的一些单位,所得印象是这位老党员、老干部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正在广大农村和中央国家机关广泛传诵。
    “我们是人民公仆,要从心里爱人民。”
1986年,年近70的朱荣同志从农业部常务副部长的岗位上退下后,毅然挑起了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的重担。摆在眼前的一份材料,令老人震惊了:到1985年底止,全国还有近1/6的农民没有真正解决温饱问题。看到这里,老人的眼睛模糊了,他喃喃地说:“建国30多年了,我们还有这么多农民处于贫困状态,有愧呀!”他常给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是人民公仆,要从心里爱人民。”
1986年9月,朱荣来到四川南江最贫困的贵民区。这里曾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在贵民乡,路旁一间破烂草棚吸引了他的目光。他招呼司机停车,大步朝那间破草棚走去。在这四面透风的茅草棚中,住着何正明、何正龙兄弟俩。看到在解放快40年的老区人民穿的仍然是破衣烂衫,草棚棚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朱荣眼眶湿润了。他拉着何氏兄弟的手,自责的心使他哽咽了。问及他们的情况,有的干部说何氏兄弟由于没有文化,没门路,所以一直没能解决温饱问题。朱荣摇摇头,痛心地说:“不是他们的问题,该怪我们干部。是我们干部没有带领农民干好!”
坐在破草棚棚的门口,朱荣和何氏兄弟聊起来,鼓励他们树立脱贫的信心,指导他们搞良种栽培、植树、养猪等。
现在,何氏兄弟家都已盖了新房。一直打光棍的何正明在1989年37岁时娶了媳妇,尽管他们现在还不富裕,但是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
    “领导干部要扎根于群众,同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沂蒙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横断山区、乌蒙山区、太行山区……
为了贫困地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朱荣在他生命的最后两个年头,跋涉3万多公里,先后走访了100多个贫困县。
他常说:“一个领导干部只有在群众中扎根,同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才能了解群众,才能做好工作。”
干扶贫工作走的是最贫穷的地方。横断山区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夹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狭长的山谷中。这个州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只三万来人。县境内山高路窄,道路崎岖,解放近40年,没有一个省部级领导人来过。1988年,朱荣同志凭着对山区老百姓的满腔热爱之情,一会儿坐车,一会儿下车步行,经过4天多长途跋涉来到这里。他走乡串寨,访贫问苦,带去了党的温暖和关怀,使当地干部群众十分感动。
1988年农历6月的一个大热天,朱荣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走进山东沂蒙山区蒙阴县巨山乡熊家万村。每到一家,他都要看看米缸里有没有粮食,伸手摸摸床上的被褥,甚至钻进低矮昏暗的灶房,揭开锅盖尝尝正煮着的地瓜干。
在村办公室门前的青石阶上,朱荣碰到刚从地里干活回来的村办主任王寨德。朱荣轻轻拍着王寨德满是泥水的腿,和他坐在一起拉庄户话。王寨德犹豫地说:“我快50岁了,村长是干不了几年了。”朱荣握着王寨德满是粗茧的手说:“我都快70岁了,还准备再干一番事呢;你才49岁,要继续带领大伙儿一块致富……”他端着大海碗喝着绿豆茶,就像一家人一样越谈越亲热。
    “领导干部要注意调查研究,为人民办实事。”
朱荣同志多次说:“领导干部要注意调查研究,为人民办实事。”1988年7月,朱荣冒着三十六七度的高温来到沂蒙山区的沂南、沂水、沂源、蒙阴4个县考察。在沂南,朱荣透露了调减温饱地区扶贫资金的想法。许多县长、县委书记坐不住了,纷纷找到朱荣,力陈己见:实现温饱只是浅层次的,大部分地区还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希望国家继续给予支持。
朱荣笑着说:“有许多地区还不如你们,要以大局为重啊!”因为他的谦虚、平易近人,县长们也都毫无顾忌地说开了:“鞭打快牛不利于扶贫工作的开展!”“如果调减资金,就先把我们减了吧!”事后,一位县长感到话说得太过火了,曾私下向朱荣道歉。朱荣却笑着拍拍县长的手说:“把意见说出来才好,正确的我们可以接受嘛。”
在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后,朱荣又深入沂源、蒙阴等县的几十户农家调查,大多数家庭除了缸里有些地瓜干、玉米外,屋里破破烂烂,再没有其它值钱的家什了。朱荣仔细地询问他们的收入,嘴里还念念有词地算着帐。
来自基层的第一手材料,为决策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就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担心政策要变的情况下,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文件,明确规定“两不变,一优先”,即扶持资金不变、优惠政策不变;使用县办企业贷款优先。
1981年,湖北省沔阳县的一名普通农技员,带着自己研究了十余年的成果——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的资料和标本,找到朱荣同志,请求农业部给予支持。朱荣同志认真审阅了材料,意识到这项研究将可能成为我国水稻育种史上的又一次大飞跃,立即表示予以支持,并鼓励他咬紧牙关搞出名堂来。很快,10万元的研究经费拨到了这个课题组。朱荣同志一直关怀着这项研究。
朱荣一直注重调查研究,从1964年任农业部副部长以来,他亲手记的笔记就达400本,仅主持扶贫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就记了40多本。他与其他同志一道提出了扶贫工作由单纯救济向经济开发转变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建议,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扶贫工作的开展。在朱荣同志主持国务院扶贫开发日常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我国有近6000万人脱贫,这与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1936年初,年仅18岁的朱荣弃学投身革命,在广东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工作出色,他被选为党的七大代表。解放初他在担任广东省农业厅厅长期间,组织开发珠江三角洲粮糖生产基地,成绩显著,得到党中央的肯定。从1964年起,他担任农业部副部长职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朱荣大力宣传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积极推进我国农村改革。他向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许多重要意见和建议,为中央作出决策和指导农业工作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日夜奔波在贫困山区,朱荣身患的不治之症恶化了。1990年2月8日,一颗顽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朱荣同志曾多次对子女谈起,他很敬慕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人类的幸福,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精神。他说:“我也要为人民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以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