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邮电部发言人对记者发表谈话 直接通邮通电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6-28
第4版(要闻)
专栏:

  邮电部发言人对记者发表谈话
直接通邮通电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 邮电部发言人日前就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电问题接受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
这位发言人说,海峡两岸直接通邮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1979年我邮电部门单方开办大陆对台湾的部分邮电业务以来,两岸邮电沟通已经有了可喜的发展变化。双方邮电部门互相直接封发航空函件总包,并通过第三地区接转两岸的电话电报,开始实现了公开的间接的互通部分邮电业务,从而为两岸同胞的交往联系和各项活动的开展创造了一定条件。
近两年来,大陆与台湾互通的邮电业务呈现大幅度上升的趋势。1989年两岸互寄信函约为1500多万件,是1988年的5倍,大陆打到台湾的电话约为180多万次,是1988年的11倍。1990年两岸互通的邮电业务又有了新的增长,全年互寄信函约达2100多万件,比上年增长41%;大陆打到台湾的电话约达470多万次,比上年增长163%;大陆发往台湾的电报4.2万多张,比上年增长207%。这样大量的邮电业务的疏通传送,是两岸邮政和电信工作者遥相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邮电业务数量的迅速发展,也反映了海峡两岸交流越来越频繁,各项交流活动越来越扩大的趋势。两岸亲友通过邮电渠道打破了40年的隔绝状态,消除了音讯不通、相思相望之苦。两岸亲人的每一封书信或电报,每一次电话,都寄托着深厚的情谊。正如有的台胞台属说,过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现在是“轻轻一拨号,频频传佳音”。
当记者问到当前两岸通邮存在的问题时,发言人指出,当前两岸通邮还是处于间接状态,还存在着很多人为的障碍。在邮政方面,台湾只开办平信、明信片、印刷品等业务,而不收寄挂号函件和包裹业务,给两岸亲友带来诸多不便。如很多亲友之间希望通过正常的邮政渠道,互赠一些小礼品,互寄一些土特产品、中成药品和生活日用品。这些愿望实乃人之常情,但由于台湾方面的限制,却一直不能实现。我邮政部门试寄到台湾的小包都被台方退回,用户对台方的做法不满的心情不难理解。在电信方面,台湾一直不开通两岸的直达电路,大陆与台湾之间电话、电报,都由其他国家或地区经转,电话、电报费也要经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电信部门结算而不能直接结算。两岸电信部门因此不得不付给第三方大量经转费用。按当前业务量估算每年要多付出1000多万美元。由于两岸不开通直达电路,也造成电话、电报业务的积压。据台湾报纸报道,台湾到大陆的电话完成率仅达33%左右。如开通直达电路则可提高一倍以上。还有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是,大陆打到台湾的自动拨号电话能够通,而挂到台湾的人工电话却不给接,查电话号码也不答复。这些做法是有悖情理的。
这位发言人对记者说,经常有用户问我们,为什么发往世界各地的邮件和电话、电报都能通畅,而与祖国大陆仅一水之隔的台湾却音讯不便,困难重重?我们说,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台湾的邮政、电信部门,障碍在于台湾当局的“三不”政策。人们不会忘记台湾当局始则视“通邮”为中共的“统战阴谋”,继而搞所谓“通信不通邮”,让红十字会转信,并且只通书信不通电信;尔后又实行所谓“简化通邮”和“间接通话”。真可谓层层设卡,煞费苦心。为了避免两岸邮电部门的直接接触,竟然禁止必要的业务联系和业务查询,限制开办的业务范围,不顾增加经转费用开支;不顾大量电话难以及时疏通,不顾对两岸同胞造成的诸多不便。这种政策实在不应再继续下去了。
发言人说,随着两岸同胞探亲、旅游人数的日渐增多,两岸经贸、文化、艺术、体育等交往活动的日益发展,各方面的接触越来越密切,迫切需要开辟直达邮路、直达电路,以便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信工具和多种邮电业务,相互沟通信息,密切联系,促进交流,进而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创造条件,在这种趋势下,如果再抱着“不接触”政策不放,不拆除直接通邮通电的人为障碍,则无异于作茧自缚,把自己置于两岸同胞对立面的地位。希望台湾当局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主动采取措施,早日消除人为的障碍。台湾当局最近一再宣称,在发展两岸关系方面,“要务实”,“要维护两岸人民权益”。如果这不是空洞的口号,那么实现两岸直接通邮通电,造福两岸同胞,就是当务之实,当务之急,没有任何理由再拖下去了。何况当前已经互通部分邮电业务,具备了进一步发展扩大的基础。我们相信只要搬掉“不接触”的路障,两岸邮电部门进行业务技术协商,是不难做到的,实现两岸直接通邮通电是可以指日而待的。我们一如既往,愿意为两岸直接通邮通电进行务实商谈并取得成效而不懈地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