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阅读
  • 0回复

一曲共产主义的抗天歌——来自安徽抗洪救灾前线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6-28
第2版(经济)
专栏:

  一曲共产主义的抗天歌
——来自安徽抗洪救灾前线的报告
新华社记者 沈祖润 王礼贶 本报记者 张振国
暴雨,大暴雨,一场接一场。
正当麦收季节,为安徽省正常年景1/3至1/2的雨量,在一个月内降下来了。全椒、寿县等地,两天两夜降了400多毫米。到6月中旬,全省倒塌民房27万多间,2/3的农田受灾,夏粮比去年大幅度减产。
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徽这百年罕见的洪涝灾害极为忧急。6月14日,李鹏同志顶着瓢泼大雨,视察正处历史最高水位的滁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抗洪抢险第一线的广大干部,致以亲切慰问。李鹏站在暴风雨中,号召安徽人民鼓起勇气,团结抗洪,战胜灾害,重建家园。总理的指示,传遍江淮大地,为安徽人民增添无尽的抗灾力量。
“纵然天塌,安徽的党组织、安徽的人民也要把它顶起!”安徽省委、省政府发出了气壮山河的誓言,奏响了一曲共产主义的抗天歌。
(一)
党群合力,勇往直前。动人事例,数不胜数。
6月15日,淮河边的焦岗湖围堤被凶猛的洪水撕开一个缺口,湖内两万多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凤台县委副书记、县长孙多贤箭步上前,冒着被洪水卷走的危险,第一个跳进激流,几十名党员和民工紧随其后,肩并肩组成一堵“胸膛墙”,挡住了洪流。几千民工,迎着拍岸的洪水,打桩的打桩,装土的装土,筑起一条“草袋堤”。水涨堤高,恶浪终被降伏。
在淮河、滁河上下,不知有多少共产党员,率先跳进洪流,激起民工回天之力,筑起一道道人墙和一条条堤上堤,这是中华民族的抗洪奇观!
无情洪水,吞没庄园,救人救己,谁先谁后?难以计数的共产党员都以自己的行动做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当洪水直扑寿县菱角乡龙头村时,村支书张文彩,将年逾8旬的双亲及妻儿,托付他人,直奔向身患偏瘫症的五保户吕茂昌家,另两名共产党员也不顾自家住房倒塌,同步赶到。当他们在齐腰深的水中背起吕茂昌,跨出房门,“哗啦”一声房子倒了……
灾区群众扳起手指,算了又算,损失最大的多是党员。党员的情份,全都刻在人民的心坎上。
洪水滚滚袭来,堡垒巍然屹立。6月14日傍晚,和县绰庙乡幸福渠被洪水冲开了一个15米宽的缺口。滁河激流从缺口倒灌,冲塌六家圩、新桥圩的圩堤,1万多人民的生命危在旦夕,圩内一片慌乱。正在这时,以县委书记郑敬道为首的县、区、乡党组织领导成员,站到了崩塌的圩堤上。“有救啦!”群众的情绪一下稳定了。两腿患有“痛风症”的郑敬道站在洪流中,坐镇指挥,干群合力,奋战一天一夜治住了塌方,保住了圩堤。
在那暴雨如注的6月中旬,省委9名常委和省府正副省长亲临前线。省委书记卢荣景累了几天几夜,6月17日上午,记者看到他十分疲倦,正在输液,下午他就出现在淮南的防洪堤坝上,与民工一起打起夯来。
正是有了这样坚强的战斗堡垒,这样不畏艰难的共产党员,这样跟党走的人民,才叫事关大局的400多公里的淮河大堤和60多公里长的滁河大堤,在到处有漫堤、决口的险情下,无一溃破。
这是多么雄壮的抗天歌啊!
(二)
淮河上游的洪峰一个接一个的逼进安徽省。豫皖交界的蒙洼蓄洪区王家坝的水位陡涨,14日20时,已超过蓄洪水位。为削减洪峰,保证淮北大堤的安全,中央防总下达了开闸蓄洪的命令。这时,蒙洼蓄洪区内还有13万亩麦子没有收割,12.6万人没有搬迁。
安徽省委、省政府坚决执行中央防总的命令,同时要求将蓄洪区人口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区。暴雨还在一个劲地下,湖内已分不清路还是田,到处是积水和污泥,仅仅只有10多个小时,要连夜转移这么多人,能行吗?
当中央防总的命令迅速传达到千家万户时,农民舍弃自己汗水换来的、尚未收割的麦子,丢下坛坛罐罐,在2000多名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扶老携幼,秩序井然地撤出了蒙洼,仅用了10个小时多一点。
解放以来,蒙洼蓄过几次洪,但多次搬迁都要两三天,但这次只用了10多个小时就无一伤亡地搬迁完毕。在场的武警战士十分感慨地说,这几乎是部队行动的速度。
日夜兼程赶到搬迁现场的副省长张润霞,给灾民带来省委、省政府的慰问。她走访了一个个临时居住点,问一家一家的损失,大家同声说:“舍卒保车,应该!”她又询问大家困难,群众又说:“有党和政府的关怀,天大的困难俺们也不怕!”
省委、省政府时刻挂念着这些顾全大局的农民。6月20日上午,省长傅锡寿乘船来到蒙洼中的一个个“孤岛”——庄台上。目睹蓄洪区人民缺粮情景,当即决定“开仓放粮”,要求当地粮站将仅有80万公斤粮食,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灾民手中,灾民望着这位两脚沾满泥巴、亲切问寒问暖的共产党“大官”,感动得热泪盈眶。
6月23日,李鹏同志看到新华社记者反映蒙洼蓄洪区灾情的材料后,指示:“立即组织救灾,生活一定要安排好,国家和省两级都要大力扶持。”国务院召集有关部门,迅即作出了具体安排。
在淮河、滁河两侧,为降低洪峰水位,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防总命令,先后开放9个行蓄洪区蓄洪,20多万农民都以最快的速度搬迁出去,没有一处耽误蓄洪。现在淮河大堤、滁河大堤保住了,堤内3000多万人口的安全保住了,两淮的煤矿、电厂和津浦铁路保住了,减轻了淮河洪水对豫苏两省的压力,但行蓄洪区为此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滁河、池河抗灾现场,有5万多山区民工,扛着背包、提着铁锹,自愿报名到圩区来抗洪抢险。河堤、圩堤破了,决淹不到山上。但山里的农民说:“全国还一盘棋呢,还分什么山上山下!”他们与圩区的民工混合编队,共同固守重要堤段、圩口。滁县地区有2万多山区民工与15万圩区民工一起,与洪水搏斗3昼夜,冒雨搬运了几十万土石方,加高加固滁河堤防,保住了大堤。卢荣景在抗洪现场,问候一位全椒县山区来的姑娘:“你辛苦了”,她头一昂,笑着说:“我觉得很光荣”。
从“舍卒保车”到下山抗洪,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民的博大胸怀!
(三)
在那棚户连绵的堤埂上,在那土灶相接的山坡下,无数曾身陷绝境的灾民,向前来慰问的党政干部、前来采访的新闻记者,倾诉着一个个解放军舍生忘死救援他们的动人故事。
连日暴雨,洪水淹没了定远县高塘湖和池河流域的25个乡镇、460多个村庄,平地成了汪洋,一些未及脱身的灾民,趴在高出水面的屋顶、麦垛上,十分危急。16日凌晨5时,一艘艘快艇驰进汪洋中的村庄。“解放军来啦!”看到晨曦中升起的救星,灾民们欢叫起来。连夜赶到的南京军区舟桥部队官兵听到呼唤,他们一会从屋顶、麦垛上将群众救上快艇,一会钻到树丛中,呼喊找人。在30多个小时内,他们在洪水中行程500多公里,共搜寻、解救174名灾民和3个危重病人,将灾民全部救出。一位被救病人的父亲拉着一位战士的手说:“1931年,这里也是这样的大水,不知死了多少人,这次没淹死一人,多亏解放军。”
6月17日晚10时许,颍上县邱家湖羊坝子水面上,忽然传来了“救命”的呼叫声。正驾驶汽艇在水上巡逻的南京军区舟桥部队三连官兵,立即向喊声处加速前进。出现在指战员面前的是:21名落水灾民,抱成一团,趴在一个飘流的麦垛上,其中有8名群众已昏迷过去,麦垛在急流漩涡中直打转,马上要散架,眼看21条生命就要被大水吞没。
水流湍急,汽艇无法靠近群众。这时,王指导员大喊一声:“是党员的,上!”说完,纵身跳下洪水,战士也纷纷下水,展开了一场救人接力战。他们让群众趴在自己的背上,凭娴熟的游泳技术,将灾民全部救上汽艇。当昏迷的群众醒来,得知是解放军救了自己,个个都感动得哭了。
在6月中旬的几天里,南京部队、省军区派出的几千名指战员,与当地以党员为骨干的抢救队一起,共从水围村庄和洪水中救出群众数万人。
专往险处冲的解放军和武警指战员,还参加了几十处的抢险战斗。6月16日凌晨,嘉山县张圩乡大高圩决堤,3300多名群众还在堤内。滁县军分区领导闻讯,带领预备役师炮团152名官兵赶到现场,一见情况紧急,官兵立即跳进激流,组成人墙,封堵决口。一层层浊浪将他们推来搡去,撞击着他们的身躯。在冷水里浸泡长了,大家冷得发颤,浪花打来,他们鼻孔、嘴巴、耳朵,灌满了水。但没有一个人歪一下身子,为群众安全撤出赢得了时间。
6月17日上午,方邱湖防洪堤出现6处渗水和滑坡,一旦破堤,将危及湖区内数万人的生命安全。危急时刻,蚌埠武警3支队、航校和坦克学院的300多名战士先后赶到,与当地民工一起打桩、抬土,激战两天两夜,才制止滑坡,化险为夷。
在与洪水搏斗的日日夜夜里,安徽省军区政委石磊、副司令员何燕然,昼夜值班,调兵遣将。部队的其他首长分率4个指挥小组全部在第一线战斗。省军区副参谋长徐德荣,由于疲劳过度,高烧不退,一边输液,一边在第一线指挥。
“哪里有艰险,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安徽3000多万灾民有口皆碑。
(四)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祖国人民的美德。新闻媒介传播的安徽省遭受洪涝灾害的消息,牵动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
6月14日晚,河北省辛集市农民医疗救护站站长、共产党员李顺昌得知安徽受灾后,第二天一早便带领一支医疗队和价值1200元的急救药品,日夜兼程650公里,赶赴受重灾的全椒县陈浅乡。他们没顾上休息,便开始为人治病。几天内他们跑遍这个乡受淹的所有村庄,大陈村一位老太太腿部肿大,李顺昌先后四次趟水上门,为她换药。老人激动地说:“新社会好,处处有亲人啊!”
在一个个被洪水围困的村庄里,从省城合肥,从各地医院里抽调的医护人员,不分日夜地为灾民防病、治病。到目前为止,全省组建了177支医疗队,奋战在灾区。
一封封慰问信和电报,一笔笔救灾款和物资,寄托着祖国各地人民对安徽受灾同胞的关怀,正源源不断地送到灾区。
这里摘录省委书记卢荣景6月27日一个上午收到的三封信。
广东民族学院离休人员钟怀琼在信中写道:我在珠江之滨,离安徽灾区远隔千山万水,不能亲自前往慰问灾胞,寄上100元人民币,请安徽省政府转交救灾部门,聊表微忱。
驻河北某部队政治部宣传科署名“列兵”的同志在一张10元汇款单上写道:寥寥数元,略表一远离家乡战士的心愿。
马钢南山矿子弟小学302班学生王清写道:我从电视、广播里看到听到,我省水灾严重,灾民困难,特别像我们这么大的儿童,受水灾的影响,无法上课,心里难过。为了尽我一点点心意,我把爸爸妈妈平时给我的零花钱节省下来寄给您。请您将这一点点钱,也是我幼小的一颗心,通过您献给灾区人民,共计人民币十元三角七分。
向灾区捐款、捐物,成为安徽省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自觉行动。
阜阳市一位80岁的老太太,把自己拾破烂积攒的500元钱,捐给灾民。一位七岁孤儿,将亲戚给她夏天做裙子的30元,奉献出来。一位老干部,从自己积蓄的工资中捐出1000元。
从6月15日到19日仅5天时间,遭受重灾的阜阳地区党员、干部、群众就捐款110万元,粮票24万公斤。来自全省各地的捐款和无偿支援的食品、食盐、火柴、药品正源源不断地送到灾民手中。
为支援灾区抗洪抢险,省直各部门紧急调拨了大批救灾粮、救灾款和柴油、木材、电力等物资,并派出大批水利、农业科技人员,到第一线察看险情、制订抢险方案和指挥抢险,使抢险行动科学、准确、及时。
省委书记卢荣景深情地对记者说,所有这些支援都是可以用数字统计的,但它们对灾区人民产生的精神鼓舞力量,是不能用数字表达的。
目前,洪水尚未全退,一个以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为中心的热潮,正在江淮大地展开。
记者看到这样的情景:
省会合肥——省直有关部门的办公室,彻夜灯火通明,值班人员每天都在紧张分析处理各地要求调拨生产自救物资的报告;
从退水中露出的灾区公路,运输车辆络绎不绝,大批救灾物资和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正源源不断运往灾区;
刚排尽内涝积水的农田里,农业科技人员正在帮助农民安排扩种、套种、间种的茬口,落实扩大夏种面积的措施;
一个个返回曾被洪水围困村庄的农民,一面整修房屋,一面在制订尽量减少灾害损失的生产计划;
……
李鹏总理的称赞:安徽人民能吃苦,最勤劳,已化为对广大灾民重建家园的鼓舞力量。
党政军民团结抗灾的合力精神,四面八方无私援助的高尚风格,正在激励安徽人民打好以秋补夏之仗,力争将洪灾损失减到最低程度。
英雄的安徽人民已经受了一次特大洪水的严峻考验;他们正严阵以待迎战可能到来的更大洪水;我们有理由相信:安徽有这么多身先士卒的好干部,雷锋式的好群众,有举国上下的关心和支持,一定能经受新的严峻考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