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寻找历史 寻找今天——读《东方老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19
第8版(副刊)
专栏:

  寻找历史 寻找今天
——读《东方老墙》
徐怀中
江苏文艺出版社的友人寄来一本他们新近出版的《东方老墙》。
装帧豪华的书时下渐增,读者所期待的是从外表到内里都称得上精美的好书。《东方老墙》从作品内容到装帧设计,都让人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古朴气息,和独具现代感的历史意味,艺术上又是那样新鲜和富于魅力。
这部关于万里长城的长篇纪实,本是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的文学脚本。1988年末,中央电视台拟与日本TBS广播公司合拍万里长城。他们特地邀请陶泰忠、钱钢、李延国、周涛、刘亚洲5位军队作家组成文学脚本撰稿组,由陶泰忠任总撰稿。我至今还记得他们5人沿长城辗转奔波半年余,回来时那被漠风磨砺过的脸膛儿,以及作为一名军人走近长城后,目光中才可能有的那种深沉和兴奋。
今天,欣逢《望长城》播出之日,《东方老墙》虽由于种种原因,未被采用,却以文学形式同时问世。这的确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观众和读者可以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内,同时看到两种不同的艺术手段分别表现出的万里长城。想来,这一定会为古老的长城增添一段佳话。
《东方老墙》围绕兵要、山川、种族、民俗、商旅、宗教、城郭……发掘出无数散在的文化现象,以独特的视点、独特的构架、独特的叙述语言,创造出一个富于特色的艺术整体。她注重写真,又为一切真实的物像赋予了生命力。于是,写墙,墙有了灵性;话史,史变得凸凹明晰,剔透可鉴;写人,人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全书洋洋洒洒,20余万言,说古道今,将数千年的长城景观尽收笔底,将北中国的诸种民风世相熔为一炉,既让人看到了岁月为长城镌刻下的真实年轮,又使人在熟悉的事物面前获得崭新的领悟。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绵延不绝,薪尽火传,如神奇的遗传密码,蕴藏在华夏大地,深存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之中。这是民族精神的真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动力。作家们以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抚今追昔,激浊扬清,他们寻找历史,更在寻找今天。他们所记录下的当今中国人民百姓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不仅为长城的延续、更为长城的明天,留下了历史的参照。
这部书写来不容易。这不仅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志,以及电光石火般的思想穿透力,更需要一颗渴望民族振兴的拳拳之心。当然,还需要对于美的感受和深厚的艺术功力。
剪不断南来谷雨
锁不住北来漠风
风雨悠悠两千载惟余身坚骨瘦
我生在东方
相伴一轮文明的太阳
我长在东方
脚踏一条古老的河床
这是作家们的情感,也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民族情感。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常使我掩卷沉思,书中的许多篇章,都令我激动不已。
《东方老墙》封面上5位作者的姓名排得很小,我不戴镜子几乎看不到。这5位作家,都是驰骋于军事文学领域的佼佼者。我想,在他们得到长城文化滋养之后,他们的创作无疑将会步入一个新的境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