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2阅读
  • 0回复

创一流成绩——记中共三原县委书记金光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6-30
第2版(经济)
专栏:

  创一流成绩
——记中共三原县委书记金光旭
路高信
1987年,陕西三原县人民政府换届选举工作开始了,未被列入候选人名单的金光旭,在有203名代表参加的选举中,获得了170多张选票,当选为第十任县长。人们评论:“这下可把给咱办实事的人选上了!”
三原县是一个古老农区,素称“关中白菜心”。长期以来,这里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在百元以下徘徊。1982年2月新任三原县农业副县长的金光旭,一到县城就带着工作队下乡了,足迹遍及全县17个乡(镇)。
根据详尽的调查结果和反复讨论,老金与同志们制定出了“培植骨干,发挥优势,发展乡镇企业,振兴三原经济”的方针。他深入企业了解问题,没黑没明地协同企业订计划,选项目,筹资金。不到半年时间,他行程上万里,足迹遍及全国近百个单位,先后引进资金2000多万元,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以食品加工为主的“美乐”、“秦原”、“白鹿”三大公司在三原诞生了。
接着,许多集体企业涌现了出来。至1990年底,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名列全省前茅;食品工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跃入全国100个食品基地县之一。
科技人才短缺是制约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金光旭与县上几大班子商议后,又制订出“科技兴县,科技兴农,科技兴企”的措施。他们召开振兴三原经济座谈会,请回本县在外地工作的人,献计献策;并按照“请一个专家,上一个新产品”的思路,聘请、聘用专家、教授等专业人才600余人;又从自愿报名的216名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中,给全县17个乡(镇)各选派了一名科技副乡长;同时,从县级各部门抽调200多名干部下乡蹲点三年,负责发展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
这几招果真灵。在这些人员的帮助下,全县仅乡镇企业就有两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累计获市优以上产品的达46种之多,约占咸阳市11个县(区)获优质产品总数的一半以上。
金光旭经过下乡调查分析认为,要尽快增加农村人均纯收入,必须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为此,三原县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全县多种经营年年都上新台阶,有新发展。继粮食生产被列为省上基地县后,烤烟、蔬菜、杂果、奶山羊、笼养鸡等项目也相继被列入省的基地县。1990年,全县仅多种经营产值就占农业总产值的55.2%,人均纯收入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39.6%。
有17个乡(镇)的三原县,以前仅有6条道路通柏油路,其他11条都是等级较低的沙石路,路面差,晴通雨阻。为便于城乡交流,发展商品经济,在金光旭的提议下,县上自1985年起,采取“财政拨一点,群众集一点,各方筹一点”的方法,先后投资275万元,新修和整修道路200多公里。
享誉“文化城”的三原县,也曾出现过重钱轻人的现象。为了落实既定的“科技兴县,教育奠基”的规划,在老金的率领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各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现场办公班子,走遍了全县17个乡(镇)的23所乡办中学,先后对190间危房、300多间漏雨房屋,落实了加固措施和资金。1990年春节前夕,省教委委托咸阳市教育局负责同志给金光旭送来了“重视教育,功泽桑梓”的匾额。
在金光旭及其“一班人”的带领下,三原县上至县委、县政府,下至企业和个人,齐心协力,围绕一个总目标,“做第一流工作,创第一流成绩”,相互竞争,力争上游。据1988—1989年两年的统计,仅县委、县政府就荣获省级及省级有关部门的奖励18项,其中有5项是国家有关部门的奖励。先后受到市级以上表彰的各类先进模范人物151名。1990年与1981年相比,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1倍,粮食总产增长60%,财政收入增长2.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倍。1990年2月7日,中共咸阳市委任命金光旭为三原县委书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