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中南海派来科学家 西海固遍开致富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6-30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南海派来科学家
西海固遍开致富花
据新华社银川6月30日电 (记者梁鸣达、王漫沧)“中南海派来科学家,黄土地遍开科技花。”七一前夕,曾经是全国“贫困之冠”的宁夏固原地区,回汉人民在各种纪念活动中,交口称赞党中央的科技扶贫政策是一项造福于民的德政。
回族聚居的固原地区早在清同治年间就以“苦瘠甲天下”而闻名。这里十年九旱,水土流失严重,直到本世纪70年代,80%的农民还不得温饱,有些农民饮水都相当困难。为此,1972年中央专门召开了西海固地区工作座谈会,周总理满含热泪说:“西海固人民还在受苦,我当总理的有责任呵!”现在,这里虽然还有10%的农户尚未解决温饱,但是,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山变了,600多万亩人工林草为昔日的荒山秃岭抹上了绿色;地变了,70多万亩水地和150多万亩旱作稳产农田,使160万人民吃饭有了保障。
回顾固原地区的巨大变化,回汉人民赞颂党的科技扶贫好主意,称赞党培养了为解人民苦难不辞劳苦的科技人员。
固原地区是我国最早开展科技扶贫的地区之一。1973年受周总理的嘱托,中国科学院就组织了十几家科研单位的几十位专家、学者到西海固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更以空前的规模对这里展开了科技扶贫。全地区6个县中,有两个县被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林业部等单位列为科学实验基地县。先后组织了中央和部分省区30多家科研教学单位的200多位农、林、水、牧等行业的专家,包括侯学煜、石山、关君蔚等著名学者到固原地区工作。其中西北水保所、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已在这里坚持工作十几年。他们对这一地区农林牧结构模式、旱作农业技术、水土流失治理、农村能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研究,不仅找到了固原地区“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病根子,找出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的“药方子”,而且还亲自干出了样子。这些科研单位的8个区域性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点,1990年人均粮食50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700元。
西北水保所高级工程师巨仁1979年来到固原县。他说:“这是我有生之年的背水一战,黄土高原就是我的归宿”。12年过去了,现在他虽已退休,仍在固原县上黄村蹲点,和当地农民一起进行生态农业试验。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孙保平今年只有36岁,1982年放弃出国进修的机会,跟着老师孙立达教授到西吉县开展水土流失的治理研究。为了搞清楚西吉县的水土流失情况,他和同学们对全县200多座水库塘坝逐个测量了一遍。他和孙立达教授在西吉县一呆就是9年,他们蹲点的黄家二岔村,现已成为西吉县的首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