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艰苦奋斗在西柏坡——村党支部书记阎连章访谈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6-30
第4版(要闻)
专栏:太行革命老区纪行

  艰苦奋斗在西柏坡
——村党支部书记阎连章访谈录
本报记者 陈国琦
5月下旬的一场中雨,把河北平山县柏坡岭上的柏树滋润得更加苍翠挺拔。在党中央、毛主席曾经工作过的革命圣地西柏坡村,记者走访了村党支部书记阎连章。
69岁的阎连章当年担任村长,对毛主席关于发扬艰苦奋斗作风的教诲感触颇深。当话题涉及艰苦奋斗时,满头白发的老人如数家珍般地打开了话匣子……
(一)
1949年3月,党中央在俺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当时我担任警卫。毛主席在会上强调,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话真是说到了俺们心窝里。党中央、毛主席来到西柏坡后,处处艰苦奋斗,同老百姓同甘共苦。乡亲们清楚地记得,1948年先旱后涝,收成不好,毛主席提出开展“节约一把米”活动,中央机关也提出3个月不吃细粮。从领导到干事,大家自力更生种菜,想方设法减轻俺们的负担。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党中央、毛主席在俺村指挥了三大战役,谋划成立新中国的大事。
阎连章喝了一口茶,缓缓地说:有这样一件事,俺至今牢记在心里。有一次,毛主席外出散步,见农民阎志清正在稻田里拔草,就走过去,一边帮助干活一边问:一亩能打多少?回答是200来斤。毛主席说,稻子直播产量太低,湖南是插秧,你们可以试试。可乡亲们守旧,习惯直播,不习惯插秧。谁知这样一件小事,毛主席他老人家一直惦记着。1958年初,毛主席写来信,说西柏坡种稻技术落后,让农业部邀请俺们到涿县参观学习,秋后把收成情况直接向他汇报。当时村里派两个人去学了一星期,回来后全村水稻都改成插秧。这招儿真灵,秋后产量翻了几番。当我到北京向毛主席汇报产量时,他老人家很高兴,笑着对我说:怎么样,这下子服了吧,不守旧了吧。要讲究科学种田嘛。
老阎稍停了一下,加重语气说:艰苦奋斗,不能埋头守旧,要讲科学态度。从毛主席教导里,俺懂了这样一个理儿。
(二)
1959年修岗南水库,淹了俺村700多亩好地,俺们心疼得不行。可一想到修水库能发电,能浇下游大片大片地,能为城市供水,有利于下游城市的安全,全村106户人家、570多口人二话没说,半个月就把房子拆掉,其中45户搬到了旱山岗上。有人说,这是西柏坡人顾全大局作出的又一奉献。
条件变差后,中央、省、地、县对老区在各方面都给了大力支援。但俺们不能光靠国家,得自力更生想法改善生产条件,法子还是这一条:艰苦奋斗。
缺地就造地。当时的村支书阎明生、大队长阎民权带领社员在恶石沟和枣树沟爆破,平山造田。民兵和青壮年分两队打眼放炮,1975年一个冬天就打成4尺高、3尺宽的山洞4个,总长260米。不少人手上打了泡。在县武装部帮助下,一次爆破成功,推平山头,开出耕地18亩。
为把旱地变水田,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一个汗珠摔八瓣地干了一冬一春,在建子沟修渠4华里,引来滹北渠水,能浇三十几亩地。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俺们又发动群众植树造林,几年来共种植各种树木10万多棵。另外还动沙土3万多立方米,搞了100亩库湾养鱼。
说到这里,老阎站了起来,兴奋地说:别看俺村人均三几分地,有一两年还缴公粮1000多斤呢!他不好意思地冲我笑了笑:你可不要笑话,交千把斤公粮太少了,国家也没要。可这是老区人民的一点心意啊。多干点,少要点,俺们心里才踏实。
(三)
如今搞改革开放,还讲不讲艰苦奋斗?俺琢磨着还得讲。讲是讲,可要增强开放意识、商品观念,要不就跟不上时代。
去年腊月二十九,代省长程维高来俺村,亲切地告诉俺们:村干部要把脑子活起来,要走开放、开发的路子,加强与富裕地区各方面的联系。他牵线搭桥,让俺们乡和石家庄郊区西里乡结为友好乡。省长提出:3年之后,这里应该成为全县最富的乡村。他还主持现场办公会,当场拍板解决了老区发展经济的项目、资金、物资等方面的一些困难。
省长走后,我就寻思:脑子怎样活起来,西柏坡怎样富起来,想来想去,心里有了个“小算盘”。
一是扩大制钉厂的加工能力,增加钉子生产品种,包销出去,这笔收入可不小。
二是派人到友好乡西里乡学习服装加工技术,回来后向全村妇女传授,使女劳力有致富门路。
三是准备搞十几个网箱养鱼,每箱每年可养鱼万把斤。我到石家庄看过,鲜鱼可好卖啦。
不知是在算帐,还是在憧憬美好的前景,老阎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他语气严肃地说,西柏坡要富起来,光老一代不行,还得年轻人一起艰苦奋斗。俺村青年在这方面干得不错。原前村里那段路很难走。青年们自己动手,义务劳动,修了4000米长、5米半宽的路。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名“柏坡青年路”,鼓励新一代继承老传统。年轻人有文化,改革开放意识比俺们强。我觉得,眼下讲艰苦奋斗,得有新道道,新内容,这就是改革开放意识、商品生产观念,你说对不?
他笑了,笑得是那么开朗,那么自信。
(附图片)
西柏坡青年自己动手修好一条4000米长的公路,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名为“柏坡青年路”。本报记者 徐烨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