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中国京剧在瑞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01
第7版(国际)
专栏:

  中国京剧在瑞典
本报记者 顾耀铭
不久前,瑞典北方戏剧学院的学生在瑞典皇家剧院的舞台上,用瑞典语演出了几出中国京剧折子戏。
19岁的尤瑟芬和20岁的莫那登表演了《三岔口》片断。在明亮的舞台灯光下,两位演员配合默契,比较成功地表演了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凭借听觉和触觉而进行格斗的场面。尤瑟芬是位姑娘,但是她扮演的任棠惠却显得英姿勃勃,沉着自如。观众席上不时爆发出一阵阵掌声。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这个学院的学生还学会了表演《秋江》、《拾玉镯》、《天女散花》和《醉打山门》等片断。
今年3月,位于瑞典北部山区的瑞典北方戏剧学院邀请中国戏曲学院的教授马名群和王小蓉来传授京剧艺术。在排练房,记者看到中国老师认真指导瑞典学生学习京剧艺术的情景。为使学生了解中国京剧艺术的特点,两位中国老师耐心地讲解和示范,与学生一起翻滚扑跌,手把手地教。学生们个个都是满脸汗珠,兴致勃勃地反复练习。爱尼卡为了通过眼神、手势和身段将陈妙常看水、怕水、不敢上船但又非上不可的复杂心理表现出来,苦练了不知道多少遍。
记者同学院院长彼特·奥斯卡松进行了交谈。他是瑞典一位颇具名望的戏剧导演。他说:“我们并不是想照搬中国京剧,这事实上也不可能。我们是为了从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中寻找我们已经失去的东西,从而以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戏剧艺术。”他认为,今天的西方戏剧艺术受到了电影和电视的巨大冲击。不少演员满足于自然主义的表演,而忘记了戏剧艺术的基本规则。他还说,“现在的戏剧与它的根基断了。我们希望能寻回和修复已中断的联系,然后创造出新的戏剧艺术。”奥斯卡松讲这番话时,神情十分严肃,仿佛他讲出的每个字都是长期思索的结果。
1986年中国戏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和裴艳玲曾应邀到这里介绍和表演中国的戏曲艺术,使奥斯卡松和他的同事们十分振奋。“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列为世界古老的戏剧文化。从中国艺术家的精湛演出中可以看到,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保持了戏剧艺术的传统。”奥斯卡松说,“梅兰芳大师的京剧艺术曾经对欧洲戏剧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可以从中国京剧中寻回我们已经失去的传统。”
1987年,这个戏剧学院派了一个小组专程去中国观摩和学习京剧艺术,这更坚定了他们从京剧艺术中寻根的想法。他们在编排一些剧目时,曾经尝试着借鉴京剧的一些舞蹈动作,很受观众的欢迎。学院去年又决定邀请中国老师来这里讲学。
记者还在排练房同学员们进行了座谈。当问到他们学习京剧的感受时,这些很有灵气的年轻人都有很多话要讲。他们的共同收获是提高了对形体表现的重要性的认识。尤瑟芬谈到,京剧表演十分强调神形兼备,要求演员不仅要掌握对人物的体验,还要有优美动人的外观形象,这样才能有强烈的表现力。还有的学员谈到,老师的示范动作,看起来很有劲,但是形体感是松弛的,所以关键是要善于运用内在的力量……
听着这些喜爱京剧的瑞典年青人的话语,记者具体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瑰宝京剧正在越过国界,走向世界。
           (本报斯德哥尔摩电)
(附图片)
图为瑞典北方戏剧学院的学生正在向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马名群学习京剧武打动作。
本报记者 顾耀铭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