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歌坛上一束夺目的“杜鹃花”——歌剧《党的女儿》座谈会纪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19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歌坛上一束夺目的“杜鹃花”
——歌剧《党的女儿》座谈会纪要
由解放军总政治部主办、总政歌剧团主演的6场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以下简称《党》剧),在京演出获得成功。为此,本报文艺部和中国歌剧研究会联合召开座谈会,畅谈《党》剧的艺术成就,总结其创作演出的经验,探讨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道路。现将座谈会部分专家的发言摘要发表如下:
    民族歌剧的重要收获
田川(剧作家):《党》剧是多年来很少看到的一部优秀的歌剧作品。它是在同名电影和小说《党费》的基础上改编的,使原作焕发了新的光彩,生命力将超过原作,会很长时间活跃在中国的舞台上,成为保留剧目。它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说出了当前我国人民想说的心里话,塑造了一个有坚定信念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艺术上比较严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它丰富了歌剧艺术的园艺画廊。这个成绩的取得是与军委杨白冰秘书长和总政首长、机关的重视和支持分不开的。《党》剧得到了这么多领导的关心,是总政歌剧团的幸运,也是值得歌剧工作者振奋的。
魏风(剧作家):这个戏是总政歌剧团有史以来最好的一个戏,也是继歌剧《白毛女》、《江姐》以来最好的一部新歌剧。电影《党的女儿》我看过几遍。当听说要改编歌剧时,我感到难度很大,但是看了戏后,出乎我的意料。首先是结构好,在简单明了的戏剧情节中,丰富和发展了原作的故事。戏剧矛盾非常尖锐,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塑造了人物,剧情引人入胜。其次,民族特色鲜明。旋律是音乐的生命。这个戏的主旋律是民族的,它的音乐在民族化方面大大跨进了一步。
张奇虹(导演):看了演出后,深为总政歌剧团的同仁们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一个真正的民族的、中国的歌剧,内容、形式、思想、情感、风格都是我们民族独一无二的。前一个时期,歌剧这一较高层次的艺术品种受到冷落,现在有所好转。我们应该认识到,对歌剧这个品种的支持和保护,不只是一个艺术问题,是关系到民族素质的大问题。
张非(作曲家):这是一束光彩夺目的杜鹃花。不仅有历史的真实,还有艺术的真实。剧情结构、舞台处理、舞美设计都比较精练。戏中的人物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没有一个是多余的。6场戏,两个多钟头,观众不觉得时间长,能坐得住,不仅搞艺术的专门家爱看,普通老百姓也爱看。这个戏是完全按照民族歌剧的结构来写的,显示了剧作家们的胆识和魄力,发展了我国的歌剧艺术。在当前话剧舞台上、银幕上、屏幕上不断出现老一辈革命家的时候,这个戏又写了几个普通的基层党员,歌颂他们为信仰流血牺牲的奋斗精神。我认为这个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歌剧的典型,是一个全新的创造。
居其宏(音乐评论家):一个时期来,民族歌剧的创作几乎中断了。《党》剧的出现是一个崛起,在民族化方面有许多突破。从音乐语言上说,是写红军长征后发生在江西的故事。音乐上,用江西的民歌作主题,作者还吸收了山西一带的音乐,南腔北调协调的比较好。抒情性的、大段的,或者是戏剧性的唱段,安排比较得体。主题歌的贯穿、唱段的再现,用得恰当,符合人物和剧情。既有抒情性,又有戏剧性。这个戏用板腔体写,不走老套路,在民族化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金铁林(声乐教授):《党》剧的出现,对于建立民族声乐学派,建立民族声乐体系,意义重大。今后我们学院在教学中,要以这些主要唱段作教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次艺术实践的方向是正确的。我们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发展我们中国民族的声乐艺术。
胡士平(作曲家):这是90年代的新歌剧,是中国歌剧在当代的发展。它又一次说明,革命历史题材是文艺创作的宝库,大量的历史故事有待于作家艺术家去挖掘。这个戏非常精彩,既富于抒情性,又富于戏剧冲突。刻画人物的唱词性格化,音乐旋律民族化。吐出了时代的呐喊,谱写了时代的强音。舞美也很成功,大幕一开,中国的山水画与鲜艳的杜鹃花协调一致,富于美感,寓意深刻,衬托出壮丽的人生、壮丽的事业。
李元华(演员):此剧的成功,是中国民族歌剧事业的强心剂,预示着明天歌剧事业的繁荣。一个时期以来,没有出现好的歌剧,并不是说没有好的演员,没有好的作曲,导向是个重要因素。一首小歌可以唱遍大江南北,而受到喜爱的歌剧演员和作曲被遗忘了。我恳切地希望,更多的舆论工具来大力宣传歌剧事业。彭丽媛、孙丽英,有艺术家的气度,有执著的追求,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民族歌剧事业的未来和希望。
    革命主题的艺术高扬
胡可(剧作家):这个戏是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但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使人立即联想到今天,想到了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责任。它对于教育人民、教育部队意义重大。这个戏在艺术上是非常完美的,6场戏很精练,不拖泥带水,非常完整。人物鲜明,情节简练,戏剧性强烈,看一遍就能把故事记住。
吕远(作曲家):此剧继承和发扬了我军文艺工作的光荣传统,是一出激动人心、凝聚人心、鼓舞人心的好戏。这个戏不仅完成了田玉梅这样一个典型的共产党员的刻画,还完成了一个更大的社会性主题,即在革命暂时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共产党人如何表现无私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张奇虹:《党》剧虽然是在小说、电影的基础上改编的,但感觉上是全新的,赋予这部历史题材以崭新的生命。这些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对我们党员是一种召唤,对人民是一种激励。
刘诗嵘(音乐评论家):这几年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歌剧不多见,好的作品就更少。《党》剧的出现,是一个新的转折和突破。最近,到电影院看电影《周恩来》,边看边流泪,仿佛周总理又回到了我们身边。《党》剧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其优美的音乐,动人的剧情,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让人动情落泪,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形象教材。
    歌唱表演的动人乐章
胡可:剧中田玉梅、七叔公、桂英三个主要人物,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彭丽媛主演的女共产党员,在白色恐怖的残酷斗争面前,表现了坚定的信念,临危不惧,大义凛然。三个人成立党小组,情节感人。彭丽媛的演唱非常完美。故事情节发展脉络清楚。歌词写得好,曲子很美,听起来像民歌,又像戏曲。可以说,这是我们新的民族歌剧。主题歌《杜鹃花》和《月光落了有星子》等,给人的印象很深,相信是会流传的。
魏风:演员的演唱也是成功的。我认为彭丽媛是民族化的美声唱法。如果说建立中国的民族声乐学派,我觉得她是代表性人物之一。她的演唱既有韵味,又有力度,有激情,提供了很值得研究的宝贵经验。
张非:每个演员都是非常胜任的。彭丽媛在民族音乐艺术上有突破,是民族的美声。我同意这个观点。她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演唱达到了有声有色,说明她的艺术根底很深厚,表现力很强。杨洪基是科班出身,学洋唱法的。他塑造的七叔公这个人物很朴实、深沉,如果没有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刻苦研究是绝对达不到的。桂英、鹃子、马家辉,这些人物的个性都比较鲜明。
刘诗嵘:演员的表演有激情,吐字清楚。我几乎没看字幕就听清了全部唱词。不论是彭丽媛的,还是杨洪基、秦鲁峰,我都能听得清楚。这很了不起,值得提倡。
胡士平:孙丽英的表演也很不错,因为桂英这个人物的分寸是很难把握的。人物在失态的情况下容易夸张,但在疯癫时没有失去桂英的基本素质,演得很成功,显示了一个演员的成熟。
居其宏:彭丽媛的声音不但亮,而且很坚实,有厚度,戏剧性很强,表演也很入情。不论在演唱、表演方面,还是对角色的理解,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过去秦鲁峰是演正面的一号人物,第一次见他演反派,演得活灵活现,没有脸谱化的感觉。
张奇虹:彭丽媛的歌声不断在耳边回荡,有中国风格、民族气派。她成功塑造了田玉梅这样一个中国农村妇女的形象。她的声音和感情的变幻,是在继承老一代歌唱家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新的发展和超越。情感表现细腻,把人物刚毅、奋争的精神体现得极其充分。
金铁林:这个戏比较好地体现了革命性、艺术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作为歌剧演员,讲究声、情、字、味、表、演、相。这几位演员在这几个方面把握得比较好。彭丽媛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训练很刻苦。她平时训练用的是混合声,这次演唱不是一种唱法唱到底,调动了各种手段,用假声、真声混合的演唱方法,音量达到了顶点,比较好地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声乐上的技巧与所表现的人物融合到一起了。在声乐艺术上,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拓。杨洪基作为男中音美声,在这个戏中以民族风格出现,吐字清楚,是中国农民的形象,很成功。对于发展民族的声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西南、玉华整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