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领悟中国文化的思想精髓——读《胡绳文集》中关于文学艺术的论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19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领悟中国文化的思想精髓
——读《胡绳文集》中关于文学艺术的论述
孙立峰
《胡绳文集》最近由重庆出版社出版,收入作者从1935—1948年间的著述170篇,依次分为思想文化评论、史事评论、时事政治评论和杂文四部分。它丰富多采地展示了一位马克思主义学者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广泛涉猎哲学、史学、经济学、语言学和伦理学诸学术领域,而执著地探索真理的一段历程。我在这里要指出的是作者在现实的战斗土壤上和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思考着“五四”运动,思考着鲁迅,思考着当时错综复杂的文学思潮的同时,还对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也有些精辟的论述。
《胡绳文集》收集的是作者在民主革命时期关于中外文学艺术的部分文论,以及杂文。由于作者的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学养,今天读来仍然倍感亲切,颇具现实意义,能给人以深切的理性启迪。从内容上看,文集中关于文学艺术的论述,涉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外国文学艺术、鲁迅文艺思想、西方与中国文艺之比较、写作即人生等等。而贯穿其文集美学思想主线的,是作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其面向实际,走向人民的历史使命感。
作为一名洞悉文化源流的学者,胡绳同志对于文学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建设中的深刻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在《诗与真实》一文中认为:“正如哲学在古希腊所处的地位一样,文学在中国也曾作为一切精神活动的总和的。”这是由于他看到:“当我们历数中国民族的伟大的历史遗产时,我们仍然不能不举出这许多名字,屈原、杜甫、李白、马致远、曹雪芹、施耐庵,他们都是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活动的最高峰而屹立着”。他以一个“真”字,作为贯穿各个文化领域的基本线索,论述了文学和科学互通互补的价值:“从其以无限热忱批评现实,展望将来这一点上说,《资本论》是诗的。而从其以锋利的笔刃解剖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交错中的俄国社会中的生活和思想这一点上说,《安娜·卡列尼娜》乃是科学的。”这种既看到文学与科学的特质区别,又把各种精神活动看作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而以“诗与真实”这一不朽的命题贯穿其间,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芒。
作者认为,文化学术发展是从属于整个中国的改造事业的。《新文化运动的根、枝叶和所需要的阳光》一文,坚持了这种立场,指出“在今天来分别新文化和旧文化也并不困难。站在最大多数的人民立场就可得到明确的区别标准。”因此它得出结论:“以人民大众的立场而确定新文化的方向”;“以实事求是的学风来矫正空疏,并打破一切虚妄的思想”。对于形形色色违背立场、方向的文学和文化思潮,作者都进行了义正词严的剖析和驳斥。
遵循着文学的人民大众的方向这个基本路线,文集对近代以来历次文学运动的透视充满着历史感,或者说,充满着历史主义精神。正是以这种历史精神,把人民方向论证为一个不断更新其内容的历史过程。《“五四”运动论》一文剖析“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机缘,指出“戊戌变法在政治上的要求(君主立宪)虽然失败了,可是在文化上却有相当的收获”。梁启超《新民说》使“他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十多年中间成为一时青年思想的权威。这个权威位置直到‘五四’时代才为陈独秀所代替”。随之他在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引用了《新潮》编者傅斯年的一段话:“我们都是一群孩子,所以彼此相待也和孩子的喜怒哀乐差不多”,即对于“殊样社会”的态度,“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或者“见善若惊,嫉恶如仇”。作者分析了这种态度的二重性,指出对敌人的绝对嫌恶,足以鼓起上阵杀敌的勇气,但其弱点在于:虽然“五四”运动对于各种问题下了坚决的、进步的“判断”,但是这些判断,是发自对时代的直接感觉,而不是建立在稳定的理论基础上的。这些富有历史穿透力的论述,启发人们思考五四新文化运动如何在坚决性和彻底性上,推进了戊戌时代的文化革新事业,又启发人们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新的科学理论丰富和发展“五四”精神。
作者一向主张,对中西方文学艺术应当采取批判与融合的态度,并强调结合研究国情改造现实。作者论证了这样一个真理——无论对西方文化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既要反对全盘西化也要反对盲目排外。对西方文化应当批判地学习,强调主张在学习中必须切实结合研究中国国情。“中国的新思想、新文化的产生,固然有很多的外国的影响,但显然并不是凡‘舶来’者均能在中国作为新事物而普及、流传。”复古既不能产生新,而“全盘西化”的论调,也和摩登女人学外国电影明星的服饰没有太大距离。作者认为“五四”运动诚然向外国学了很多先进的东西,但其春雷般震醒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作用,实在是基础于中国自身的土壤。而且他相信,立足于中国土壤上的人民大众,用自己的力量争取到了解放,也一定能用解放了的智慧,创造新思想、新文学、新文化。《胡绳文集》对于文学艺术的革命宣传作用有着极高的估价,认为革命的文学艺术,必须成为人民革命的鼓舞者和组织者。同时,作者对文学的审美特质,也有深刻的认识。另外,对于文学艺术创作的特征和规律的论述,对于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评价,作者以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者、文化学者和历史学者的角度,进行了宏观把握。其间的不少真知灼见,至今仍然不愧是一份非常值得珍视的宝贵的思想财富。这里洋溢着作者青年时期的青春活力,文化思路显得丰富多采。其中所凝聚的思想内涵,当然并非此文所能囊括,而且最值得称道的,也许还是这部文集展示了一个革命学者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的青年时期就已经形成的革命理想与人生追求的崇高境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