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走自己的路——第四次重排《江姐》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02
第8版(副刊)
专栏:

  走自己的路
——第四次重排《江姐》有感
羊鸣 阎肃
在欢庆建党70周年的日子里,歌剧《江姐》又一次复演了。梅开四度,新枝愈繁,我们作为该剧的词曲作者,往事历历,感怀万千。
记得粉碎“四人帮”那年,一位普通观众从远方寄来一份被烧焦了的《江姐》节目单,上面写着两句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附信说:这份烧残的节目单,是他冒着风险从“灭四旧”的大火堆里抢救出来的,在群魔乱舞、昏天黑地的日日夜夜里,默默与他相伴了10年之久……当时,我们被感动得落下了眼泪。
去年,从报上看到上海的消息:一部60年代风行的歌剧《江姐》,在事隔26年后的今天,“却使上海人民不顾今年的酷署高温,第一轮即连续演出17场,观众达2.4万人”。
也是去年,湖南株洲来人讲,株洲市歌舞团,自7月重排《江姐》,共演出百余场而不衰。当时我们就想,在大谈歌剧如何摆脱困境的今天,这些现象能不发人深思?
联想1964年,我们去上海公演《江姐》的盛况:排着长队买票的观众,顶着大雨而不走;远路赶来只为索取一张《红梅赞》歌谱的青年,那恳切的表情;尤其是每当剧终落幕后,观众不是跑出剧场赶车回家,而是潮水般涌向台口,争睹演员丰采,掌声夹着欢呼,久久不息;在后台侧门,卸妆的演员刚一露面,等着签名的人便蜂拥而上……
此次重排,既保留了原剧的个性风格,又根据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在艺术上做了新探索。像伴唱中增加了重唱、对唱、混声唱,伴奏中突出了管弦乐队,将民乐风韵融入西乐氛围,表演中减少程式化,加重生活化等等。尤其是歌唱家金曼等新一代的“江姐”,在音质和音色上显示了艺术创造上的潜力,唱腔优美而有韵致。
这一切一切,说明什么呢?人民需要自己的歌剧,歌剧更离不开人民;人民创造了艺术,理所当然地应当把艺术归还、奉献给人民。走自己的路,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民族风格的新歌剧,必然会受到人民的热爱。请看《洪湖赤卫队》、《小二黑结婚》、《刘三姐》、《草原之歌》、《芳草心》……不都是这样吗?
时代向前发展了,人们的审美需求、鉴赏能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步入20世纪90年代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大胆地学习西洋歌剧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更大胆地冲破一切旧框框的束缚;更大胆地拓宽歌剧创作的视野。但是,在走自己的路这一点上却不能动摇。我们创作的歌剧要把具有中国特色,并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为普通观众写戏,反映他们的心声和意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