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告别落后——评纺织部门淘汰陈旧设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20
第2版(经济)
专栏:

  告别落后
——评纺织部门淘汰陈旧设备
本报记者 李茜
纺织工业部最近作出了一项重要决策:结合当前限产压库工作,对部分陈旧落后的设备有计划地进行强制性淘汰,以加快纺织工业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的步伐。根据这一决定,1992年首先淘汰100万枚技术性能很差的解放前的旧纱锭。到期仍然继续使用这种设备的企业,将受到经济和行政制裁。对分批淘汰50年代的落后设备,纺织部也作出了部署。
这是促使我国纺织工业更快地走上技术进步轨道的一项意义重大的措施。
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很大成就,基本满足了10亿多人口的穿衣和室内装饰需要,并成为我国出口创汇最多的行业。但我国纺织业一直背着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即技术装备陈旧落后,现有近4000万锭的棉纺设备中,“超期服役”的近1/3,其中300万锭还是解放前的“古董”,全国86万台织机,“超期服役”的有25万台,绝大部分是50年代的装备;印染企业“超期服役”的则占60%。这种状况在一些老纺织基地尤为突出。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纺织基地,现有的248万棉纺锭中,110万是解放前的,占全国同类旧设备拥有量的40%以上。落后的设备拖住了纺织工业前进的后腿,使产品质量和档次难以提高,削弱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纺织界有识之士指出,近年来国内外纺织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供求特点变化很大,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纺织业都相应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纺织生产实现了自动化、连续化、高速高效化,随着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涌现,产品档次和质量迅速提高。相形之下,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改造还仅仅是起步,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很大,如果再不急起直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我们将很难跻身世界纺织强国行列。
当前,正是我国纺织工业加快技术进步的最好时机,一方面,纺织生产能力超过原料供给能力,许多企业开工不足;另一方面,纺织品市场供求矛盾突出,产品积压严重。为此,国务院提出了限产压库,控制总量,加快结构调整,加快技术改造的方针。纺织工业部正是根据这个精神,抓住时机,决心甩掉落后陈旧设备这个大包袱,轻装前进。
在最近召开的一次部分省市纺织厅局长参加的领导干部会议上,与会者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西北国棉七厂、洛阳棉纺织厂、广州第一棉纺织厂、杭州第二棉纺织厂、武汉第二棉纺织厂,都是1958年前后建厂,设计规模和设备、技术水平相同的企业。近几年西北国棉七厂、洛阳棉纺织厂淘汰了旧设备,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十分畅销,成为棉纺织行业的利税和出口创汇大户。杭州第二棉纺织厂和武汉第二棉纺织厂则因在淘汰落后设备和采用新技术方面步履蹒跚,现已沦为亏损户。另一个例子是,有个老纺织基地过去舍不得丢掉旧设备,很少在技术进步上投入,由于设备、技术陈旧落后,经济效益严重滑坡,60多万棉纺锭的生产能力,年创利税还赶不上只有10万锭的西北国棉七厂。
淘汰旧设备,还有利于纺织行业的合理布局和战略调整。近几年纺织工业部提出按照“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的原则,逐步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让沿海老纺织工业基地进一步发挥技术优势,集中力量搞精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由资源密集型转向技术、智力密集型;原料产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尽可能多承担纺织品的初、中级加工任务;同时加强沿海与内地,“国家队”与乡镇企业的协作、联合。过去由于沿海老纺织基地背着初级加工老设备多的沉重包袱,调整布局的步履艰难,这次淘汰大批老设备之后,可以腾出厂房和人力,增加精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能力。
目前,淘汰陈旧落后设备的工作,在不少地区已经展开,并且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以上海等地步子最快。按照纺织工业部下达的指标,上海从现在到1992年底,要淘汰解放前的旧棉纺纱锭20万枚,目前已淘汰了8.4万枚,同时还淘汰了毛纺锭2000枚,织机1525台。这些地方的经验说明,搞好这项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思想明确。据一些地方反映,有些基层单位的干部和职工,对多年使用惯了的设备恋恋不舍。有人主张应该把这些设备下放给乡镇企业继续使用。有些干部习惯于摆大摊子,认为机器与职工越多越好,如果设备与人员减少,规模缩小,工厂由大型骨干企业降为中型,担心优惠政策减少,自己的地位也随之降低。种种思想,归结到一点,就是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认识不足,仍摆脱不了旧观念、旧习惯束缚。看来,要更新技术,首先还得更新观念,澄清种种糊涂思想,同时又切实解决一些具体困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