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梁思礼的选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07
第8版(副刊)
专栏:

  梁思礼的选择
李映南
读了关于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火箭、导弹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事迹的报道《壮哉!我少年中国》后,受感动之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这才叫有出息的炎黄子孙,这才叫中国的精英人才。
这位一代大名人、大学者梁启超先生的后代,无愧其父“必有爱国之心,然后可以用大事”的遗训,硬是靠“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苦学苦钻精神,在国外学成本领,同其8位兄姐一样,在解放前夕,冲破种种阻力与诱惑,毅然回国参加建设。为了祖国社会主义航天事业,他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吃大苦,出大力,日以继夜,边学边干。困难时期,酱油拌饭,身上浮肿,仍然乐呵呵地奋斗不息,终于取得大成功,做出大贡献,使我国航天科学技术成就跻身五强之列,赢得了国人的敬佩与感谢。
然而,以中国之大,建设门类繁多,岂止一个梁思礼学成回国?建国后,百废待兴,各方面建设事业,需要大量人才,就在当时帝国主义百般阻挠、引诱的情况之下,从1950年到1952年,从美国回国的留学生竟达2000多人,占当时留美学生总数的2/3。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令人感动。
这几年,兴起了一股出国热。按说,既然有回国的,当初就有出国的;现在有出国的,将来必然有回国的。人来人往,进进出出,也属正常现象,甚至是好现象。我们的许多专家、教授也正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即使观光旅游,国际上互相交往,出去见见世面,浏览一下风光,也无可非议。
当然,也有一些人出去之后,想办法定居在那里,当起所在国的臣民。自然,这些所在国,大半不是黑非洲、南美洲那些地方,而是西欧、北美这些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需要的又多半是有一定才学的人,对于没有两下子的求居者,也不见得欢迎。他们为其再发展,一旦发现尖子人才,不惜挖人墙脚,千方百计重金吸引。这样,就造成了人才外流。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人才外流一点也没什么。只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现正矢志振兴,需要大批人才,不宜大量外流。我国大学生人数只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几,比及美英等国差了好多倍。而因国力有限,每年培养的人才,投资有限,成长也有限,远不够用。所以,人才外流更值得引起重视。
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主要依靠本国人的力量。战后日本、德国几十年来的发展道路就是这样。他们在那样的烂摊子上重新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巨人,依靠的正是自己。如果那时他们的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家、学者、艺术家都知难而退,溜去他国找好日子过,那这两个国家决不会有今天这种局面。中国人有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但国家穷,人才少,困难多,如果我们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专业人才总想溜去他乡过舒服日子,一提起在国内艰苦建设就恼火,那么我们前进的路就会更多一些艰难。
减少人才外流,国家要尽可能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创造环境,同时,要增强知识分子的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因为不管党和国家怎么努力,在现有的国力和人民的普遍生活条件下,不可能提供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那样的“人才环境”。如果真像美国兰德公司所预测的那样,在下个世纪初,中国跃居世界第二位或第三位经济强国的话,那是需要千百个像梁思礼兄弟姐妹们那样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与全体人民同甘共苦,共同奋斗的。如果一定要等到中国“人才环境”令人满意了才回来报效祖国,也许梁思礼现在还飘泊海外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