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以心灵探索心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07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以心灵探索心灵
姜静楠
这是一部研究茅盾文学批评的著作(丁亚平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最主要的特点是以研究者的心灵去碰撞研究对象的心灵。作者的心灵显然经过了他所处时代的精神锤炼,致使他既能站在如今的高度又能还原于当年的历史环境,走进批评家茅盾的生活,从茅盾的文字深入茅盾的思想,逆向地与那颗历史的心灵进行对话,揭示其历史浮尘掩盖下的奥秘。于是,茅盾文学批评的社会心理、个性心理、思维品质、思维模式以及心理发展等方面的潜隐意识和深层真谛,便被一一展示在读者面前,既具有科学评价历史的认识价值,也对当今文学批评家们富于启迪意义。
作为批评家的茅盾,近几年来已引起人们重视。许怀中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变迁》一书,便在具体论证的基础上指出:“茅盾是‘五四’时期重要的小说批评家,他代表着批评界的批评水准”;“茅盾是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最有贡献的评论家之一”;“茅盾从二三十年代,直到四十年代,他的文艺批评,无不起了指导创作的良师益友的作用”……但是若进一步思考,茅盾文学批评的整体构造是怎样一种风貌,茅盾为什么会成为茅盾这一类更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这部《一个批评家的心路历程》便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在这部书中,作者指出“在中国现代新文学批评史上,茅盾的文学批评,是最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学批评”,并从其现代意识的构成上分析了茅盾取精用宏的开放眼光以及“为人生”的社会意识,从而得出“历史使他别无选择”这一具有充分说服力的结论,使茅盾这个既属于历史而又具体的批评个性活灵活现地站立在读者面前。作者还发现,茅盾之所以成为茅盾,是因为他拥有一个现实的世界——“真实”是其文学批评的核心范畴;“生活”是其最大的参照系;“未来意识”使茅盾得以透过现实而超前地预测时代意志;而这些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意识又统一于情绪机制,于情绪当中积淀为理智和意志的审美性转化物。这样一来,作者梳理并剖析了茅盾心理构成及其线索之后,一个文学批评家的形象便被可信地勾划出来。
在长达几十年的历史岁月中,茅盾为什么能使自己的文学批评总是立于时代的高水准之中?作者也关注了这个问题。在丁亚平看来,“立于作品旁边”进行思考,这是茅盾得以冷静的因素;“传统性格与民族文化认同”,这又使他获得巨大的历史感和心理平衡;而“严正的艺术良知与深邃的理性精神”,则使他的人道意识与阶级意识交叉撞击,并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茅盾由“人的文学——真的文学”到“阶级的文学——革命的文学”的转换,茅盾性格中的矛盾与其文学批评中多样化的审美态势及宽容的批评意向等等,都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答案。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五四”时期是茅盾对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心理对位和价值认同时期,“五卅”时期是茅盾向无产阶级革命现实主义转换方向时期,“抗战”时期是茅盾选择民族与时代的现实主义时期,这就不单纯是勾勒茅盾整体形象的问题,其中也包含了茅盾为什么会成为大批评家的潜在答案。
作者也探讨了《夜读偶记》和“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公式产生的心理动因,探讨了在全新的价值规定和社会必然中如何寻求内心自由与平衡的问题。无论从“得”还是从“失”的方面,作者对批评家茅盾力求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与分析,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他极少从理论概念出发,而是设身处地深入到当时当地,去体验茅盾的特定心理,然后再跳出来,以冷静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之。也许正因为作者在研究中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所以这部著作不时令人感到,它既是在剖析茅盾,同时也是在剖析作者本人(诸如他的学识与体验人生的感知能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对当今活跃于文坛上的许多批评家心灵历程的解析与剖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