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雕虫小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08
第8版(副刊)
专栏:当代共产党员

  “雕虫小技”
马继红
他是个专门研究昆虫的专家。这虫儿有多小,说来你也许不信,只有黑芝麻粒的1/3,南方人叫它“小咬”,北方人叫它“糠皮子”,书上的学名叫“蠓”。难怪他总是把自己奋斗了大半生的事业哂笑为“雕虫小技”。
可是,你别看这虫儿,危害可不小。每逢夏天,那集团式的轮番攻击,那无孔不入的暗中袭扰,直咬得你防不胜防,躲不胜躲,心烦意乱,恨不得抱头呜呜大哭一场。蠓经常出没于密林、沼泽、草甸、沟汊,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栽着庄严界碑的国境线。
为了摸清蚊蠓的活动规律,掌握蚊蠓的分布种类,研究蚊蠓的防治措施,他奉命来到珍宝岛,每年一蹲就是七八个月。初春,北方的冰雪还没有融化,他凿开冰层,趟着刺骨的冰水,采集蚊蠓幼虫,观察其生长特点。盛夏,他专门找蚊蠓最集中的地方,离地30厘米,支起一顶白帐篷,进行“白桦林帐诱”,使蚊蠓飞得进去,飞不出来,而他则只身站在帐子里,现场观察蚊蠓密度。最多的时候,15分钟的叮咬次数竟达1900余次。凡人肉胎,谁没有痛痒感知?数不清的密密层层的红斑丘块,他的脸叮肿了,四肢叮得像纳鞋底一样,目不忍睹,他却诙谐地把这种做法叫做“以身示虫”。
随着“驱蚊灵”、“驱避剂”、“防护头网”等科研成果的相继问世,为测试其防护效果,连队要派战士做试验,他把战士们统统赶回去,和科研组的同志一起,坐在蚊蠓成群的草棵子里,一只腿涂上驱避剂,另一只腿裸露在外面做对照,眼瞅着黑压压的蚊蠓落了满腿,咬得如百爪挠心。他强忍着,不哄不赶,一边体验,一边记录。战士们心疼得直想掉泪,要知道,这是北京来的鼎鼎有名的教授呵!
历经三年艰辛,珍宝岛综合防治蚊蠓措施,取得了可喜战绩。为了扩大战果,他又把目光瞄向了那漫长的数万里边防线。这些年,他风里雨里,泥里水里,几乎天天马不停蹄地在外面跑。丛林密布的老山前线,他去过;新疆的大漠戈壁,他去过;遥远的西沙群岛,他去过。翻开他随身携带的地图,那灿如繁星的调查点竟达几百处。他先后采集了数十万计的昆虫标本;他精心编著了8本专集手册,撰写和审改的论文达140余篇;他首次发现和命名了60多个蠓类新种,被国际蠓科权威威尔斯博士称为“卓越的发现”;他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蚊蠓为主的吸血双翅目昆虫电子计算机数据库,为边境卫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而他自己,却“为伊消得人憔悴”,要不是年初被怀疑有胃癌,硬拖进医院,这会儿,不知又跑到哪去了。老伴风趣地嗔怪说:“他呀!对蠓比对谁还亲。”
当然,对他从事的事业,也并非人人都理解,甚至某些人还会投来不屑一顾的一瞥:这等雕虫小技有什么学术价值?岂能登大雅之堂?对此,他只是漠然一笑,他从不把各种奖状摆在明面上,相反,抽屉里却珍藏着一沓边防哨兵的来信,因为只有他们才最懂得,那雕虫小技后面意味着什么。
那么,他是谁?在纪念建党70周年全军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光荣榜上,你会找到他的名字:虞以新。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